未特指的副球孢子菌病Unspecified Paracoccidioidomycosis
编码1F2E.Z
关键词
索引词Paracoccidioidomycosis、未特指的副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巴西芽生菌病、南美芽生菌感染、巴西芽生菌感染、副球孢子菌病,未特指的、卢茨病、类球孢子菌病
缩写南美芽生菌病
别名巴西副球孢子菌病、南美洲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感染
未特指的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组织标本(皮肤黏膜溃疡、淋巴结活检)或分泌物(痰液、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 病理切片或涂片直接镜检发现典型双相型真菌(酵母相:多芽生孢子呈"舵轮状",直径5-30μm)。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检出P. brasiliensis特异性基因(如gp43或rDNA ITS区)。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慢性消耗三联征(发热+盗汗+体重下降≥10%体重)持续>4周。
- 呼吸道症状(干咳/血痰+胸痛)伴影像学肺部浸润。
- 皮肤黏膜特征性病变:痛性桑葚样口腔溃疡或中心坏死的丘疹结节。
- 影像学特征:
- 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空洞或纤维化(尤其下叶为主)。
- 腹部影像发现肝脾肿大或腹腔淋巴结>2cm。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慢性消耗三联征。
- 特征性皮肤黏膜病变。
- 血清学抗体滴度≥1:32(免疫扩散法)或影像学典型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 --> B[病原学检查] A --> C[血清学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病理学检查] B --> B1(真菌培养) B --> B2(直接镜检-KOH/银染) C --> C1(抗体检测-免疫扩散法) C --> C2(抗体检测-补体结合试验) D --> D1(胸部X线/CT) D --> D2(腹部超声/CT) E --> E1(组织活检-H&E染色) E --> E2(特殊染色-GMS/PAS)
判断逻辑:
- 真菌培养:
- 阳性:沙氏培养基25℃培养2-4周呈霉菌相,37℃转酵母相可确诊。
- 阴性:需结合镜检和血清学(假阴性率30%)。
- 直接镜检:
- "舵轮状"多芽生孢子具确诊价值(敏感性60-80%)。
- 阴性结果需重复取材(深部组织优于浅表分泌物)。
- 血清学检查:
- 免疫扩散法检测抗gp43抗体:滴度≥1:32提示活动性感染。
- 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8支持诊断,恢复期下降>50%示治疗有效。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CT"反晕征"或"树芽征"提示早期感染,空洞形成示慢性化。
- 腹部淋巴结肿大需与结核、淋巴瘤鉴别。
- 病理学检查:
- 肉芽肿伴星状脓肿+真菌检出=确诊,需与组织胞浆菌病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培养阳性:金标准,但耗时长(2-4周),阳性率仅50-70%。
- 镜检阳性:快速诊断依据,溃疡边缘取材可提高检出率。
-
血清学检查:
- 抗gp43抗体阳性:特异性>95%,滴度与病情严重度正相关。
- 假阴性风险:免疫抑制患者抗体产生受限(如HIV感染者)。
-
炎症标志物:
- ESR>50 mm/h: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治疗有效时下降。
- CRP>20 mg/L:反映组织损伤程度,>50 mg/L警示播散性感染。
-
免疫学指标:
- CD4+ T细胞计数<200/μL:免疫抑制者易进展为播散型,预后差。
- HLA-B35阳性:与慢性纤维化型疾病进展相关。
-
器官功能指标:
- 血皮质醇<5 μg/dL:提示肾上腺受累,需激素替代治疗。
- ALT/AST升高2倍:肝脏肉芽肿性浸润的敏感指标。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培养/镜检/PCR),血清学与影像学为重要支持。
- 关键鉴别:需排除结核、组织胞浆菌病及鳞癌(尤其口腔溃疡病例)。
- 免疫评估:CD4+计数和炎症标志物动态监测指导治疗调整。
参考文献:
- IDSA《真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修订版)
- WHO《热带病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 《Mandell传染病学》(第9版)副球孢子菌病章节
- NEJM综述:Paracoccidioidomycosis: Current Perspectives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