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Unspecified Intestinal infections due to Escherichia coli

更新时间:2025-06-19 01:06:18
编码1A03.Z

关键词

索引词Intestinal infections due to Escherichia coli、未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性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结肠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小肠炎、大肠埃希菌小肠炎,其他方面未特指
缩写ETEC、E-coli
别名大肠埃希氏菌肠炎、大肠杆菌肠胃炎、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大肠杆菌腹泻

未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且通过生化鉴定确认为致病株。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多重PCR)检出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如eaestxlt/st等),但未符合特定致病型(ETEC/EHEC/EIEC)的完整基因谱。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腹泻(≥3次/日稀便)伴腹部绞痛(50%-70%)。
      • 低至中度发热(37.5-38.9℃)及恶心/呕吐(40%-60%)。
      • 病程自限性(2-7天),无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特征性并发症。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72小时内摄入可疑污染食物(未煮熟肉类、生乳制品)或接触污染水源。
      • 高风险暴露(托幼机构、医疗机构或卫生条件欠佳地区)。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腹泻+腹痛/发热)。
      • 粪便镜检显示白细胞或红细胞阳性(10%-30%)。
      • 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沙门菌、志贺菌等)。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常规实验室检查] A --> D[影像学评估] B --> B1(粪便培养) B --> B2(多重PCR毒力基因检测) C --> C1(粪便常规) C --> C2(血常规+CRP) C --> C3(电解质检测) D --> D1(腹部超声) D --> D2(腹部X线)

  2. 判断逻辑

    • 粪便培养
      • 阳性结果需结合生化鉴定(如IMViC试验++--)确认大肠埃希菌,但需进一步排除共生菌。
    • 多重PCR
      • 检测到部分毒力基因(如eae)但非完整致病型谱,支持未特指型诊断。
    • 粪便常规
      • 白细胞>5/HPF提示炎症性腹泻,红细胞阳性需警惕出血性病变。
    • 腹部超声
      • 肠壁增厚(>3mm)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支持感染性肠炎,但无特异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粪便培养阳性
      • 需排除标本污染,若连续2次阳性且伴症状可确诊。
    • PCR毒力基因部分阳性
      • 提示潜在致病性,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如缺失EHEC的stx基因)。
  2.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
      • 提示细菌感染活动期,>50 mg/L需警惕全身炎症反应。
    • 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⁹/L):
      • 中性粒细胞比例>70%支持细菌性胃肠炎。
  3. 粪便镜检

    • 白细胞阳性
      • 提示黏膜炎症,需与侵袭性病原体(志贺菌、弯曲菌)鉴别。
    • 红细胞阳性
      • 反映肠黏膜损伤,但需排除炎症性肠病或肿瘤。
  4. 电解质紊乱

    • 低钾血症(<3.5 mmol/L):
      • 见于重症腹泻,需紧急补液纠正。
    • 代谢性酸中毒(HCO₃⁻<22 mmol/L):
      • 提示严重脱水或乳酸堆积。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粪便培养或PCR检出大肠埃希菌,且排除已知致病型(ETEC/EHEC等)。
  • 辅助检查优先病原学检测,影像学用于评估并发症(如肠梗阻)。
  • 实验室异常需综合解读:CRP/白细胞升高支持感染,电解质紊乱提示脱水风险。

参考文献
WHO《感染性腹泻诊断指南》(2018)
IDSA《感染性腹泻诊疗指南》(2017)
CDC《大肠埃希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标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