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皮肤癣菌病Other specified Dermatophytosis
编码1F28.Y
关键词
索引词Dermatophytosis、其他特指的皮肤癣菌病、亲人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奥多尼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同心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马拉巴癣、叠瓦癣、gourvilii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指间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megninii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许兰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黄癣、红毛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断发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紫色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yaoundei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嗜动物性皮肤癣菌病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小孢子菌犬引起的皮肤藓菌病、equinum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鸡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矮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声色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equinum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须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须癣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西米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猴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疣状毛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亲土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藓菌病、小孢子菌早熟性引起的皮肤藓菌病、皮肤癣菌病,按受累部位排列、须皮肤癣菌病、须癣、面部皮肤癣菌病、面癣、手皮真菌病、手癣、躯干或四肢皮肤癣菌病、躯干和四肢癣、体癣、Tinea circinata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肛周区皮肤真菌病、肛周癣、特殊类型的皮肤癣菌病、皮质醇诱导皮肤癣菌病、隐匿癣、类固醇诱导隐匿癣、难辨认癣、肉芽肿皮肤癣菌病、皮肤癣菌肉芽肿
缩写OTSD
别名其他指定的皮肤真菌感染、其他特定皮肤癣菌感染
其他特指的皮肤癣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皮损部位刮屑经KOH湿片镜检检出分枝分隔菌丝或关节孢子(阳性率60-80%)。
- 沙氏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阳性率50-70%。
- PCR检测特异性皮肤癣菌DNA(如18S rRNA或ITS区域基因),阳性率80-95%。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皮损特征:
- 边界清晰的环形/多环形红斑(80-90%病例)
- 表面覆盖白色鳞屑伴脱屑(70-90%)
- 活动性边缘伴丘疹/水疱(20-40%)
- 主观症状:
- 持续性瘙痒(70-90%),夜间或湿热环境加剧
- 烧灼感或疼痛(10-40%)
- 典型皮损特征:
-
阈值标准:
- 符合任意一项"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2项典型皮损特征
- 典型症状(瘙痒+鳞屑性皮损)
- 排除湿疹、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鉴别诊断检查] A --> D[严重度评估]
B --> B1[直接镜检 KOH制片] B --> B2[真菌培养] B --> B3[PCR检测]
C --> C1[伍德灯检查] C --> C2[皮肤活检] C --> C3[过敏原检测]
D --> D1[皮损面积测量] D --> D2[继发感染评估]
判断逻辑:
-
直接镜检:
- 阳性(菌丝/孢子):支持皮肤癣菌感染,但需排除假阳性(杂质干扰)
- 阴性:不能排除感染(假阴性率20-40%),需结合培养
-
真菌培养:
- 阳性:可鉴定菌种(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指导药物选择
- 阴性:若临床高度怀疑,建议重复采样或PCR检测
-
伍德灯检查:
- 亲动物性癣菌(如犬小孢子菌)呈蓝绿色荧光,亲人性癣菌无荧光
- 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
皮肤活检:
- PAS染色发现角质层菌丝可确诊
- 适用于不典型皮损或治疗抵抗病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结果 | 临床意义与处理建议 |
---|---|---|
KOH镜检 | 检出分枝菌丝/孢子 | 确诊皮肤癣菌感染,立即启动抗真菌治疗 |
真菌培养 | 阳性(特定菌种) | 1. 确认感染 2. 指导选择敏感药物(如红色毛癣菌首选特比萘芬) |
PCR检测 | 皮肤癣菌DNA阳性 | 1. 早期诊断培养阴性病例 2. 鉴别菌种 3. 监测治疗反应 |
血常规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 提示继发细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 |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或ESR>20 mm/h | 反映炎症程度,重度升高需评估系统性疾病或深部感染 |
免疫指标 | CD4+ T细胞计数<200/μL(HIV患者) | 预示播散风险,需强化治疗(口服+外用联合) |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病原学证据(镜检/培养/PCR)结合典型环形鳞屑性皮损。
- 检查策略:
- 首选KOH镜检(快速筛查)→ 阳性可初诊,阴性者追加培养或PCR
- 顽固病例建议菌种鉴定(培养/PCR)指导靶向治疗
- 关键鉴别:
- 伍德灯区分亲动物/亲人性癣菌
- 皮肤活检排除肿瘤性/自身免疫性皮损
参考文献:
-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第13版
- IDSA《皮肤和指甲真菌感染管理指南》2023
- 中国《皮肤癣菌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
- 《医学真菌学》(Medical Mycology)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