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Gastroenteritis or colitis without specification of origin
编码1A40.0
关键词
索引词Gastroenteritis or colitis without specification of origin、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新生儿腹泻NOS、胃肠炎NOS、结肠炎症、结肠炎NOS、急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脓毒性结肠炎、急性盲肠炎、盲肠炎症、乙状结肠炎、乙状结肠炎NOS、乙状结肠炎症、回肠炎症、回肠炎、回肠炎NOS、回肠结肠炎、回结肠炎、空肠炎、空肠炎症、空肠炎NOS
同义词neonatal diarrhoea NOS、gastroenteritis NOS
别名新生儿腹泻、胃肠炎、盲肠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607 胃肠道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56K7胃底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4EC5幽门窦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7SR6胃贲门食管连接处XA7MC7胃XA8JT3胸部食管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0QT6回肠XA1B13大肠XA3AL5升结肠XA6P89胃幽门XA8UM1空肠XA0TN5腹部食管XA6452小肠XA1PY9结肠脾曲XA7UE1胃体XA49U1横结肠XA0N03颈部食管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9780十二指肠XA28R6上消化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4ML9胃小弯XA8PW4阑尾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0828食管XA4KU2直肠XA7WQ5胃大弯XA8YJ9乙状结肠XA2828胃贲门病程分级
XA2828慢性XA2828急性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ICD-11编码:1A40.0)是指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炎症,但未明确具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可能累及小肠、大肠或两者,以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需排除已知病原体或特定机制(如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胃肠炎或结肠炎。
病因学特征
由于病因未明,潜在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
潜在感染因素:
- 可能由未检测到的病原体引起,如病毒(诺如病毒)、细菌(沙门氏菌)或寄生虫(隐孢子虫)感染。
- 病原体检测阴性或未完成病原学检查时归入此类。
-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 可能涉及暂时性免疫激活,但不符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 炎症过程可能由食物不耐受、药物刺激等触发。
-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但尚未达到特定遗传性疾病(如乳糜泻)的判定条件。
- 饮食不当、近期抗生素使用或环境压力可能为诱因。
病理机制
-
粘膜屏障功能紊乱:
- 肠黏膜完整性受损导致渗透性增加,可能伴随轻度水肿或上皮细胞脱落。
- 吸收功能障碍可引发渗透性腹泻。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 固有免疫系统短暂激活,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可能局部浸润。
- 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释放导致肠道运动亢进。
-
分泌-吸收失衡:
- 肠腔内电解质和水分泌增加,同时吸收能力下降,共同导致水样腹泻。
临床表现
-
核心消化道症状:
- 腹泻:以水样便为主,偶见黏液,通常不伴肉眼血便(若出现血便需排查其他病因)。
- 腹痛:多呈脐周或全腹弥漫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
- 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期,通常不超过48小时。
-
伴随症状:
- 低热(体温多<38.5℃)或全身乏力可能短暂出现。
- 婴幼儿及老年人需关注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
上述内容基于未明确病因的胃肠炎/结肠炎的共性特征整理,具体诊断需结合临床检查排除特定病因。建议出现持续症状或预警征象(血便、高热、严重脱水)时及时进行病原学、内镜或影像学评估。
参考文献:世界卫生组织ICD-11基础编码原则,Uptodate临床指南《成人急性腹泻的诊治思路》,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202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