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
编码1A32
关键词
索引词Cryptosporidiosis、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感染、肠道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胃肠炎、隐孢子虫性胃肠炎、隐孢子虫胃炎、隐孢子虫小肠炎、隐孢子虫结肠炎
同义词intestinal cryptosporidiosis、gastroenteritis due to cryptosporidium、cryptosporidial infection
别名人隐孢子虫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隐孢子虫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隐孢子虫病是由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这种原生动物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肠上皮细胞中,导致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人畜共患性原虫病。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
病因学特征
- 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被感染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 直接接触:与受感染动物或人密切接触后,手部未彻底清洁即进食。
- 水源传播:饮用未经充分处理的含隐孢子虫卵囊的水是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
易感人群:
- 免疫功能受损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 婴幼儿:特别是营养状况差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
- 旅行者:前往流行区域旅行期间因饮食习惯改变增加暴露风险。
-
环境因素:湿润环境下,卵囊可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数月,增加了持续传播的可能性。
病理机制
-
感染过程:
- 隐孢子虫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在十二指肠至结肠段定植于肠黏膜表面。
- 卵囊内含有的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发育为滋养体并进行无性繁殖,形成裂殖体;随后产生雌雄配子,经有性生殖形成新的卵囊。
- 成熟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继续其生命周期。
-
组织损伤:
- 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造成小肠绒毛萎缩、变短,干扰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 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尤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机制受损时,病程可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期:通常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大量水样或稀便(每天可达数十次),伴有体重减轻。
- 慢性/持续性:对于免疫缺陷个体而言,腹泻可能持续数周乃至更长时间,并且容易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 其他系统受累:罕见情况下可见肺部、肝脏等部位受累,但主要局限于胃肠系统。
-
实验室检查:
-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脂肪滴增多,有时伴有少量白细胞。
- 采用显微镜下观察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卵囊来确诊。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关于隐孢子虫病的相关章节;国际传染病期刊发表的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