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病毒性和未特指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未特指的Unspecified Non-viral and unspecified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编码1D0Z
关键词
索引词Non-viral and unspecified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非病毒性和未特指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未特指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NOS、急性CN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颅内感染
缩写非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未特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非病毒性和未特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别名非病毒性脑炎、非病毒性脑膜炎、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非病毒性中枢神经感染、非病毒性中枢系统感染、未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未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感染性脑膜炎,未特指的(1D0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脑脊液病原学检测阳性:
- 脑脊液培养分离出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如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等)。
- 脑脊液分子检测(如PCR)检出病原体特异性核酸(如细菌16S rRNA、真菌ITS序列、寄生虫DNA)。
- 脑脊液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发热(体温≥38℃)伴头痛(剧烈且持续性)。
-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或昏迷。
- 脑脊液异常:
- 白细胞计数升高(>5×10⁶/L,细菌性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真菌/寄生虫性以淋巴细胞为主)。
- 蛋白质水平升高(>0.45 g/L)。
- 葡萄糖水平降低(<2.2 mmol/L或脑脊液/血糖比值<0.4)。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
- 高度疑似:满足所有支持条件(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异常),但病原学检测未明确。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非病毒性CNS感染评估 │
└───────────────┘
│
├─── 脑脊液检查
│ ├── 常规(细胞计数、蛋白、糖)
│ ├── 病原学(培养、PCR、抗原检测)
│ └── 抗酸染色/墨汁染色(针对结核/隐球菌)
│
├─── 血液检查
│ ├──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
│ ├── CRP/ESR(炎症标志物)
│ └── 血培养(败血症筛查)
│
├─── 影像学检查
│ ├── 头颅CT(排除占位病变、脑水肿)
│ └── 头颅MRI增强扫描(脑膜强化、肉芽肿/脓肿检测)
│
└─── 免疫学检查
├── 血清特异性抗体(如隐球菌抗原)
└── 脑脊液IgG指数(评估鞘内免疫反应) -
判断逻辑:
- 脑脊液检查:
- 白细胞>1000×10⁶/L:高度提示细菌性脑膜炎,需紧急抗菌治疗。
- 糖显著降低+乳酸盐升高:支持化脓性感染(敏感性>90%)。
- 墨汁染色阳性:直接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
- 影像学检查:
- MRI脑膜强化:提示脑膜炎症,但需结合脑脊液结果区分感染类型。
- 基底池模糊/脑积水: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 血清学检测:
- 隐球菌抗原阳性:即使脑脊液培养阴性,仍需按隐球菌治疗。
- 脑脊液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脑脊液检查:
- 白细胞>5×10⁶/L:提示炎症,>1000×10⁶/L多见于细菌感染。
- 蛋白质>0.45 g/L:血脑屏障破坏或鞘内免疫反应增强。
- 葡萄糖<2.2 mmol/L:细菌/真菌代谢消耗或转运抑制(如结核)。
-
血液检查:
- CRP>50 mg/L:提示全身性炎症反应(细菌性感染可能性高)。
- 中性粒细胞比例>80%:支持细菌感染(特异性约70%)。
-
影像学特征:
- CT显示脑室扩大:可能为慢性感染(如结核)导致的脑积水。
- MRI软脑膜强化:典型脑膜炎表现,但需排除癌性脑膜炎。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病原学证据(培养/PCR)为金标准,结合脑脊液生化与细胞学改变。
- 辅助检查优先级:脑脊液分析>影像学>血清学,避免延误抗菌治疗。
- 特殊人群:免疫抑制患者需扩大检测范围(如真菌、结核分枝杆菌)。
参考文献:
WHO《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管理指南》(202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共识》(2022)、
IDSA《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