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免疫失调性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immune dysregulation
编码4A01.2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immune dysregulation、未特指的免疫失调性疾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免疫紊乱性疾病
缩写免疫失调、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功能紊乱、Immune-Disorders-NOS
别名免疫病、免疫系统病、免疫紊乱、免疫异常
未特指的免疫失调性疾病(4A01.2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必须条件):
- 免疫功能检测异常:
- T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显著异常(如CD4+ <30%或CD8+ >50%)。
- B细胞功能检测发现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波动(如IgG <6 g/L或IgA <0.8 g/L)。
- 排除性诊断:通过基因检测或特异性免疫学标志物排除已知免疫缺陷病(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CVID等)。
- 免疫功能检测异常:
-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反复感染(年感染次数≥6次呼吸道感染或≥2次严重感染)。
- 体重下降/生长迟缓(儿童身高或体重低于同龄人第3百分位)。
- 淋巴结/肝脾肿大(超声显示淋巴结直径≥1.5 cm或肝肋下≥3 cm)。
- 实验室指标: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⁹/L或淋巴细胞绝对值<1.0×10⁹/L。
- 补体C3或C4水平低于正常下限(C3 <0.9 g/L,C4 <0.1 g/L)。
- 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免疫功能检测异常(T/B细胞功能至少一项异常)。
- 排除其他特发性免疫缺陷病(如通过基因检测)。
- 高度疑似:若无法完成基因检测,需满足以下三项:
- 反复感染(年感染次数达标)。
- 两项及以上实验室异常(如中性粒细胞减少+低IgG)。
- 影像学提示淋巴结/肝脾肿大。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免疫功能评估 │
│ ├─T细胞亚群分析 │
│ ├─B细胞功能检测 │
│ └─补体水平测定 │
├───────────────┤
│ 感染病原体筛查 │
│ ├─血清抗体检测 │
│ └─微生物培养/PCR │
├───────────────┤
│ 影像学检查 │
│ ├─胸部X线/CT │
│ └─腹部超声 │
└───────────────┘ -
判断逻辑:
- T细胞亚群分析:CD4+/CD8+比值<1.0提示细胞免疫调节失衡,需结合感染类型判断(如真菌感染提示Th1功能缺陷)。
- B细胞功能检测:IgG水平持续低下伴疫苗抗体应答缺失(如破伤风抗体<0.1 IU/mL),提示体液免疫缺陷。
- 补体水平测定:C3/C4降低需排除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后,方可支持免疫失调诊断。
- 影像学检查:肝脾肿大合并肺部浸润影时,优先考虑免疫缺陷合并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T细胞亚群异常:
- CD4+ T细胞<300/μL:提示严重细胞免疫缺陷,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CD4+/CD8+比值<0.8:可能预示免疫衰老或慢性病毒感染(需排除HIV)。
-
免疫球蛋白异常:
- IgG <4 g/L:需评估疫苗应答能力,若抗体滴度不足则需替代治疗。
- IgA <0.5 g/L:增加黏膜感染风险(如鼻窦炎、肠道感染)。
-
血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1.0×10⁹/L:需紧急排查感染并考虑G-CSF治疗。
- 血小板<80×10⁹/L:提示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或骨髓抑制。
-
补体异常:
- C3 <0.75 g/L:可能合并免疫复合物沉积性疾病(如血管炎)。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免疫功能检测(T/B细胞功能)联合排除性诊断。
- 关键鉴别:需与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已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区分。
- 实验室预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低IgG是启动免疫干预的重要阈值指标。
参考文献:
- ICD-11 免疫系统疾病分类(WHO, 2023)
-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Springer, 5th Edition)
- European Society for Immunodeficiencies (ESID) 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