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部位未特指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ite not specified, due to Proteus
编码GC08.2
关键词
索引词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ite not specified, due to Proteus、变形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部位未特指
缩写P-MUTI、变形杆菌UTI
别名变形杆菌尿路感染、变形杆菌所致泌尿系感染、变形杆菌引起之不明位置泌尿道感染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XN3BS 变形杆菌属
XN7PE彭氏变形杆菌XN9DS摩根变形杆菌XN9ZF奇异变形杆菌XN118普通变形杆菌临床表现
XN118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XN118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关联情况
MG51 检出耐药革兰氏阳性菌
MG51.01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Y其他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Z未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2青霉素酶稳定的耐β内酰胺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0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Y检出其他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MG51.Z检出未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MG51.2耐药肠球菌MG51.2Y其他耐药肠球菌MG51.2Z未特指的耐药肠球菌MG51.2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MG51.11耐磺胺类或甲氧苄氨嘧啶的肺炎链球菌MG51.1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G51.1Y其他耐药肺炎链球菌MG51.1Z未特指的耐药肺炎链球菌MG51.10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MG51.12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部位未特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变形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变形杆菌属(Proteus)引发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该菌属为机会性致病菌,通常在宿主存在尿路解剖异常、免疫功能受损或医疗器械介入时致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下尿路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腰痛、发热等上尿路受累表现。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及清洁中段尿培养中变形杆菌的显著生长(≥10⁵ CFU/mL),并排除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性:
- 变形杆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致病种包括奇异变形杆菌(P. mirabilis)和普通变形杆菌(P. vulgaris),其中奇异变形杆菌占临床分离株的75%以上。
- 该菌属具有尿素酶活性,可分解尿素生成氨,升高尿液pH值,促进磷酸镁铵结石形成,进一步造成尿路黏膜损伤和细菌定植。
-
感染途径:
- 以逆行性感染为主,细菌经尿道口上行至膀胱,并可蔓延至肾盂。院内感染常与留置导尿管相关(占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5-10%)。
- 肠道菌群易位是另一潜在途径,尤其见于长期卧床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患者。
-
高危因素:
- 尿路结构异常(如结石、先天性畸形、前列腺增生);
- 侵入性操作(导尿管置入、膀胱镜检);
-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导致膀胱排空功能障碍;
- 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分泌物减少致尿道抗菌能力下降。
病理机制
- 黏附与定植:菌体鞭毛促进尿路上皮黏附,菌毛(如MR/P菌毛)介导生物膜形成,增强环境耐受性。
- 尿素酶作用: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碱性环境不仅损伤尿路上皮,还促进结晶沉积,形成感染性结石。
- 免疫逃逸:荚膜多糖抑制中性粒细胞吞噬,LPS内毒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下尿路感染:尿痛、尿急、尿频,尿液浑浊伴氨味
- 上尿路感染:胁肋部叩击痛、发热(>38℃)、恶心呕吐
- 复杂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尿路结石或抗生素治疗无效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医学教育网、快懂百科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关于变形杆菌引起泌尿道感染的专业知识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