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非月经出血性疾患Unspecified Nonmenstrual bleeding disorders
编码GA21.Z
关键词
索引词Nonmenstrual bleeding disorders、未特指的非月经出血性疾患、非月经出血性疾患
缩写NMBD、非月经出血性疾病
别名非经期出血、异常子宫出血、非月经期出血、非月经性出血
未特指的非月经出血性疾患(GA21.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特指的非月经出血原因(如性交后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等),且无法归因于特定器质性或内分泌病因。
- 临床表现符合:非月经周期内出现≥1次异常阴道出血,持续时间≥3个月,且无法用已知生理性因素(如排卵期出血)解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2 mm(绝经前)或≥5 mm(绝经后),但无明确占位性病变。
- MRI提示子宫肌层信号异常但未发现典型肌瘤或腺肌症特征。
- 激素水平波动:
- 血清雌激素/孕酮比值异常(黄体中期孕酮<10 nmol/L提示无排卵性出血倾向)。
- 病理学阴性结果:
- 子宫内膜活检未发现恶性病变或特异性炎症(如子宫内膜炎)。
- 影像学证据:
-
阈值标准:
- 需同时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1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一级检查(必选):
- 妇科检查:
- 判断逻辑:观察宫颈是否充血、糜烂或息肉,触诊子宫大小及压痛,初步排除机械性损伤或感染。
- 经阴道超声:
- 判断逻辑: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筛查肌瘤、息肉;若发现局灶性病变则需进一步宫腔镜检查。
- 妇科检查:
-
二级检查(鉴别诊断):
- 宫腔镜+活检:
- 判断逻辑:直视下评估宫腔形态,活检可鉴别子宫内膜增生/癌变(金标准)。
- 凝血功能检测:
- 判断逻辑:APTT延长>40秒或PT-INR>1.5提示凝血障碍,需血液科会诊。
- 宫腔镜+活检:
-
三级检查(复杂病例):
- 盆腔MRI:
- 判断逻辑:对超声无法明确的深部浸润病变(如腺肌症)提供高分辨率影像。
- 激素六项检测:
- 判断逻辑:FSH/LH比值>2提示卵巢储备下降,E2持续升高提示无排卵状态。
- 盆腔MRI: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血红蛋白 | <110 g/L | 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评估出血量及持续时间 |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 | 提示潜在感染或炎症反应(如盆腔炎) |
CA125 | >35 U/mL | 升高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恶性肿瘤(需结合影像学) |
孕酮(黄体中期) | <10 nmol/L | 提示无排卵周期,支持功能性出血 |
TSH | <0.4或>4.0 mIU/L |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甲减)可能干扰月经周期 |
凝血酶原时间 | INR>1.5 | 需排除抗凝药物影响或遗传性凝血障碍(如vWD) |
四、总结
- 确诊核心:需严格排除其他特指病因,强调多维度评估(临床+影像+实验室)。
- 关键鉴别:优先通过超声/宫腔镜排除器质性病变,再评估内分泌及凝血异常。
- 处理原则:针对病因不明者,可先试行孕激素周期疗法,3个月后复查评估疗效。
参考文献:
- ICD-11临床实践指南(2023修订版)
- FIGO异常子宫出血诊疗共识(2022)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