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慢性炎性疾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uteru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06:53
编码GA01.1
子码范围GA01.10 - GA01.1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uterus
缩写子宫慢性炎症、慢性子宫炎、C-Endometritis
别名慢性子宫病、慢性子宫炎病、慢子宫炎

子宫慢性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子宫内膜活检显示间质浆细胞浸润(≥1个浆细胞/高倍视野),伴淋巴细胞聚集及腺体结构紊乱。
    • 病原学证据
      • 宫腔分泌物或子宫内膜组织培养出致病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沙眼衣原体等)。
      • PCR检测检出特异性病原体核酸(如沙眼衣原体ompA基因、淋病奈瑟菌porA基因)。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3个月的异常阴道分泌物(灰白色/黄色黏稠分泌物)。
      • 慢性下腹钝痛(月经期加重)或性交痛。
      • 异常子宫出血(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7天)。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厚度>8mm)或宫腔粘连征象。
      • 宫腔镜见子宫内膜充血、点状出血或微小息肉。
  3. 阈值标准

    • 符合以下任一项即可确诊:
      • 组织病理学浆细胞浸润 + 至少1项临床表现。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影像学异常(超声/宫腔镜)。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病原学检测
    ├─微生物培养(需氧菌/厌氧菌/衣原体)
    └─分子检测(PCR/多重PCR)
    └─组织病理学
    └─子宫内膜活检(HE染色/CD138免疫组化)
    └─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评估)
    └─诊断性宫腔镜(直视下黏膜评估)
    └─炎症标志物
    ├─血清CRP(>5 mg/L)
    └─血沉(ESR>20 mm/h)

  2. 判断逻辑

    • 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提示活动性感染,但敏感性仅40-60%,需结合分子检测。
    • CD138免疫组化:特异性标记浆细胞,可提高慢性子宫内膜炎检出率至95%。
    • 宫腔镜:发现>5个点状充血灶("草莓征")时,诊断敏感性达73%。
    • 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0mm且回声不均时,需优先排除恶性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测

    • 沙眼衣原体阳性:提示性传播感染,需同时筛查其他性传播疾病。
    • 大肠埃希菌检出:提示需氧菌混合感染,需评估抗生素敏感性。
  2. 炎症标志物

    • CRP持续升高(>10 mg/L):提示炎症未控制,可能需延长抗炎疗程。
    • IL-6水平升高(>15 pg/mL):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相关。
  3. 血液检查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3:反映慢性炎症活动度。
    • 血小板计数>300×10⁹/L:提示炎症介导的血小板活化。
  4. 组织病理学

    • 浆细胞密度≥5个/HPF:与胚胎着床失败风险增加相关。
    • 间质纤维化>30%:提示病程迁延,需联合抗纤维化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病理学浆细胞浸润为金标准,联合病原学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检查策略:首选宫腔镜引导下活检,配合多重PCR检测覆盖常见病原体。
  • 实验室解读:CRP/ESR用于疗效监测,IL-6/NLR评估炎症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妇产科学》(第9版)
  2. 《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
  3.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23) 子宫慢性炎症与生殖预后专题
  4. CDC性传播疾病诊疗指南(2024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