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肛门直肠功能障碍Anorect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organ prolapse
编码GC41
关键词
索引词Anorect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organ prolapse、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肛门直肠功能障碍
别名脱垂性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盆腔脱垂引起的肛门直肠问题、盆腔器官下垂导致的排便功能障碍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GC40 盆腔器官脱垂
GC40.33不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脱垂GC40.30不完全性子宫阴道脱垂GC40.10不完全性阴道后壁脱垂GC40.36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后壁脱垂GC40.3子宫阴道脱垂GC40.3Z未特指的子宫阴道脱垂GC40.Z未特指的盆腔器官脱垂GC40.00不完全性阴道前壁脱垂GC40.6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功能性膀胱疾患GC40.6Y其他特指的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功能性膀胱疾患GC40.6Z未特指的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功能性膀胱疾患GC40.4盆底肌破裂GC40.4Y其他特指的盆底肌破裂GC40.4Z未特指的盆底肌破裂GC40.40肛提肌从耻骨联合撕脱GC40.31不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壁脱垂GC40.0阴道前壁脱垂GC40.0Z未特指的阴道前壁脱垂GC40.37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脱垂GC40.60膀胱过度活动症,与盆腔器官脱垂相关GC40.50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压力性尿失禁GC40.32不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后壁脱垂GC40.53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充溢性尿失禁GC40.52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混合性尿失禁GC40.01阴道前壁完全性脱垂GC40.35完全性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壁脱垂GC40.51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急迫性尿失禁GC40.54尿失禁伴盆腔器官脱垂,其他方面未特指GC40.2阴道顶端脱垂GC40.2Z未特指的阴道顶端脱垂GC40.11完全性阴道后壁脱垂GC40.20不完全性阴道壁顶端脱垂GC40.34完全性子宫阴道脱垂GC40.5与盆腔脏器脱垂相关的尿失禁GC40.21完全性阴道壁顶端脱垂GC40.1阴道后壁脱垂GC40.1Z未特指的阴道后壁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与盆腔器官脱垂有关的肛门直肠功能障碍(Anorect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organ prolapse, 编码GC41)是一种以肛门直肠区域功能异常伴排便或排气障碍为特征的情况。其发生机制是由于盆腔支持结构(包括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的薄弱或损伤,导致子宫、膀胱、直肠等器官解剖位置异常移位,进而引发的功能性改变。异常解剖关系可直接影响直肠动力学及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功能。
病因学特征
- 解剖结构异常:
- 骶尾骨形态异常:骶骨曲度异常可能影响直肠肛管角的维持,导致直肠稳定性下降。
- 直肠系膜松弛:直肠周围支持组织松弛可增加肠管滑动风险。
-
盆底组织损伤:
- 分娩相关损伤:经阴道分娩尤其是器械助产、多胎妊娠等,易造成盆底肌肉撕裂及阴部神经损伤。
- 医源性损伤: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可能破坏盆底筋膜连续性。
-
慢性腹压增高:
- 长期便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腹压增高加速盆底支持系统退变。
- 肥胖及年龄因素:体重增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均导致结缔组织弹性蛋白流失。
-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马尾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盆底肌群失神经支配。
-
遗传易感性:
- 结缔组织发育缺陷疾病(如Ehlers-Danlos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盆底松弛。
病理机制
-
三维支持系统失效:
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的协同作用构成"吊床样"支撑结构。当这一系统完整性受损时,直肠阴道隔薄弱化,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膨出(直肠前突),或全层直肠壁脱垂。 -
肛门直肠功能紊乱:
- 出口梗阻型便秘:直肠脱垂导致粪便滞留于膨出部位难以排出。
- 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长期牵拉可造成内括约肌松弛或外括约肌神经损伤,引发失禁。
- 内脏敏感性改变:脱垂肠壁的慢性缺血可引发肛门坠胀或疼痛。
临床表现
-
核心症状:
- 排便困难:需手指辅助排便、排便不尽感、便柱变细
- 控便能力下降:急迫性失禁或被动性粪便渗漏
- 肛周不适:久坐后加重的坠胀感或疼痛
-
客观体征:
- 会阴体缩短(<3cm提示严重损伤)
- 直肠指诊发现括约肌张力减退或直肠前壁薄弱区
- 动态超声/MRI显示Valsalva动作时直肠壁超过肛管直肠线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