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视网膜脱离或裂孔Unspecified Retinal detachments or breaks
编码9B73.Z
关键词
索引词Retinal detachments or breaks、未特指的视网膜脱离或裂孔、视网膜脱离或裂孔
缩写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Retinal-detachment、Retinal-hole
别名视网膜脱落、视网膜破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损伤、视网膜异常、视网膜问题、Retinal-issue、Retinal-damage、Retinal-defect
未特指的视网膜脱离或裂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直接眼底检查:通过间接检眼镜或裂隙灯三面镜观察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视网膜脱离)或全层视网膜缺损(裂孔)。
- 影像学确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视网膜层间分离 > 200 μm 或明确裂孔形态(如马蹄形裂孔、萎缩孔)。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客观体征:眼底检查可见灰白色隆起的视网膜脱离区或红色/暗红色裂孔(直径 ≥ 0.5 DD)。
- 症状组合:突发性眼前黑影 + 闪光感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下降 ≥ 2行)。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高危因素:高度近视(> -6.00 D)、眼外伤史、玻璃体后脱离(B超证实)。
- 功能学证据:视野检查显示与脱离区对应的绝对性暗点(Goldmann视野计)。
- 炎症指标:前房闪辉(Tyndall现象 ≥ ++)或玻璃体混浊(超声显示点状回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视力与眼压检查] A --> C[裂隙灯检查] C --> D[前房与玻璃体评估] A --> E[直接/间接检眼镜] E --> F[视网膜脱离定位] E --> G[裂孔形态判定] F --> H[影像学确认] G --> H H --> I[OCT] H --> J[B超] H --> K[FA荧光造影] I --> L[治疗方案制定] J --> L K --> L
判断逻辑详解:
- 视力与眼压:
- 视力骤降 + 眼压降低(<10 mmHg)提示孔源性脱离可能性高。
- 裂隙灯检查:
- 前房闪辉++以上需排除继发性青光眼或葡萄膜炎。
- 检眼镜检查:
- 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 → 需OCT定量脱离高度。
- 裂孔边缘卷曲伴色素沉着 → 需B超排除玻璃体牵拉。
- OCT:
- 神经上皮层下低反射腔隙 → 确诊脱离并测量范围。
- 黄斑区囊样水肿 → 提示预后不良。
- B超:
- "海鸥征"(V形回声)→ 确诊牵拉性脱离。
- 玻璃体后脱离伴 Weiss 环 → 支持裂孔形成机制。
- FA荧光造影:
- 视网膜下液遮蔽荧光 → 鉴别渗出性脱离(染料渗漏)。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眼压测定:
- 异常低值(<8 mmHg):提示视网膜下液积聚,需紧急手术干预。
- 异常高值(>25 mmHg):警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见于糖尿病性牵拉脱离)。
-
房水/玻璃体细胞学(仅复杂病例):
- 炎性细胞(+++):提示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继发渗出性脱离。
-
视野检查:
- 绝对暗点 > 20°:反映脱离范围超过2个象限,需48小时内手术。
-
OCT定量参数:
- 黄斑中心凹厚度 > 400 μm:预示术后视力恢复可能低于0.5。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 睫状体脱离:需调整手术方案(如联合睫状体缝合)。
四、诊断流程核心要点
- 确诊优先级:
- 金标准(检眼镜/OCT) > 必须条件(体征+症状) > 支持条件(高危因素+功能学)。
- 紧急处理阈值:
- 黄斑未脱离:72小时内手术。
- 黄斑已脱离:24小时内手术。
- 鉴别诊断重点:
- 孔源性 vs 牵拉性:B超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 单纯裂孔 vs 脱离:OCT测量视网膜下液深度。
参考文献:
-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AO) Retina/Vitreous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2023)
- 《中华眼科学》视网膜脱离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 Ryan's Retina (7th Ed, Elsevier 2022)
- Europe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 (EURETINA) Guideline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