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眼眶囊肿Unspecified Orbital cyst
编码9A23.Z
关键词
索引词Orbital cyst、未特指的眼眶囊肿、眼眶囊肿
缩写Orbital-cyst
别名眼部囊肿、眶内囊肿、眶部囊肿
未特指的眼眶囊肿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确诊:
- 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囊壁由上皮细胞(如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纤维组织构成,囊内容物为浆液/黏液/胆固醇结晶等。
- 免疫组化排除恶性肿瘤(如细胞角蛋白CK7/CK20阴性)。
- 病理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单侧眼球突出(Hertel突眼计测量差值≥2mm)。
- 可触及的眶周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差,质地中等)。
- 眼球运动受限(至少1个方向转动幅度减少≥50%)。
- 影像学特征:
- CT显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10-30HU),边界清晰,无骨破坏。
- MRI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病理学确诊"方可最终诊断。
- 术前疑似病例需同时满足:
- 至少2项典型临床表现。
- 影像学符合囊肿特征且排除血管性/肿瘤性病变。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首选检查
│ ├─眼眶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
│ └─眼眶MRI(T1WI/T2WI/增强)
└─鉴别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估前眶病变
└─DSA:排除血管畸形(如静脉曲张) -
判断逻辑:
- CT检查:
- 低密度灶+无钙化→支持囊肿诊断(敏感度85%)。
- 发现骨缝扩大→提示先天性起源(如表皮样囊肿)。
- MRI检查:
- T2高信号+无强化→区分于肿瘤(如神经鞘瘤)。
- DWI序列弥散受限→提示皮样囊肿(含角化物)。
- 超声检查:
- 前眶囊肿可见后壁回声增强,内部无血流信号(与血管瘤鉴别)。
- CT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检查:
- 鳞状上皮覆盖囊壁→表皮样囊肿(需与畸胎瘤鉴别)。
- 黏蛋白染色阳性→黏液囊肿(提示鼻窦来源可能)。
-
炎症标志物:
- CRP轻度升高(10-30 mg/L):提示继发感染可能。
- IL-6升高:提示慢性炎症刺激(需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
视觉功能评估:
- 视野缺损呈弓形分布→提示视神经束膜受压。
- VEP潜伏期延长→视神经传导功能受损(需3月内复查)。
-
泪液分析:
- 乳铁蛋白降低(<1.1 mg/mL):提示继发性干眼(囊肿压迫泪腺)。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病理学确认,影像学(CT/MRI)是术前定位定性的关键。
- 检查选择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原则,超声引导穿刺仅适用于浅表囊肿。
- 实验室异常多反映继发改变,需结合影像与临床表现综合解读。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眶病诊疗指南(2022版)》
- AJNR《眼眶病变影像诊断专家共识》
- 第4版《Wills眼科临床指南》眼眶疾病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