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眼球移位Unspecified Displacement of eyeball

更新时间:2025-06-18 16:29:26
编码9A20.Z

关键词

索引词Displacement of eyeball、未特指的眼球移位、眼球移位
缩写未特指眼球移位、NOS-eyeball-displacement
别名眼球位置异常、眼珠移位、眼球偏移、眼球错位

未特指的眼球轴向移位(ICD-11:9A20.0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眼眶影像学检查(CT/MRI)
      • 明确显示眼球在前后轴方向的异常位置(前突或内陷),且排除其他特定位移类型(如垂直或水平偏斜)。
      • 证实存在眼眶容积改变(如肿瘤占位、眶壁骨折、脂肪增生等)。
  2. 必须条件

    • 临床体征
      • 单侧或双侧眼球位置异常(Hertel突眼计测量差值>2 mm,或CT显示眼球前移/后移≥3 mm)。
      • 至少伴以下症状之一:复视、视力下降(矫正视力下降≥2行)、暴露性角膜炎。
    • 排除其他特定类型移位
      • 无明确病因(如甲状腺眼病、眼眶骨折)或无法归类至特定亚型(如9A20.00眼球前突、9A20.01眼球内陷)。
  3. 支持条件

    • 病史特征
      • 近期外伤史(发病前3个月内)或眼眶手术史。
      • 缓慢进展的突眼(>3个月)伴眼睑退缩。
    • 实验室指标
      • 甲状腺功能异常(TSH降低,FT3/FT4升高)支持甲状腺相关病因。
      • 炎症标志物升高(CRP>10 mg/L,ESR>20 mm/h)。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 眼眶CT(薄层扫描,骨窗+软组织窗) │
│ ├── 评估骨性结构(骨折、骨破坏) │
│ └── 测量眼球突出度(与对侧对比) │
│ │
│ 眼眶MRI(增强扫描) │
│ ├── 鉴别软组织病变(肿瘤/炎症) │
│ └── 评估眼外肌形态(肥大/纤维化) │
└───────────────────────────────┘

  • 判断逻辑
    • CT首选:骨折表现为眶壁连续性中断,肿瘤呈占位性病变伴骨质破坏。
    • MRI增强:炎性假瘤呈强化灶,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填充"特征。
    • 甲状腺眼病:眼外肌肌腹肥大(肌腱不受累),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1. 功能评估检查

    • Hertel突眼计
      • 突眼度>21 mm或双侧差值>2 mm为异常。
      • 需记录基数值以监测进展。
    • 眼球运动检查
      • 九方位眼动试验发现受限方向,提示眼外肌受累。
  2. 病因筛查检查

    • 甲状腺功能五项:TRAb阳性支持Graves眼病诊断。
    • 自身抗体检测:ANA、ANCA等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甲状腺功能指标

    • TSH <0.1 μIU/mL + FT4 >1.8 ng/dL: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需排查Graves眼病。
    • TRAb >1.75 IU/L:特异性标记物,确诊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敏感性达98%。
  2. 炎症标志物

    • CRP >50 mg/L:提示活动性炎症(如眶蜂窝织炎、炎性假瘤)。
    • ESR >40 mm/h:需结合影像学排除感染性或肿瘤性疾病。
  3. 血液学指标

    • 白细胞 >12×10^9/L +中性粒细胞>80%: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 嗜酸性粒细胞 >5%:需排查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
  4. 病理学检查

    • 活检见淋巴细胞浸润:支持炎性假瘤诊断。
    • CD34+/SMA+免疫组化:提示血管源性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初步评估:Hertel突眼计测量+复视检查。
  2. 影像学定位:CT明确解剖异常,MRI鉴别软组织病变。
  3. 病因排查: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检测。
  4. 最终确诊:需同时满足:
    • 影像学证实轴向移位
    • 排除其他特定位移类型(9A20.00/9A20.01)
    • 无法明确具体病因

参考文献

  • 《中华眼科学》(第3版)眼眶疾病章节
  • 2024年欧洲眼眶病研究组(EOSG)眼眶病变诊疗共识
  • ICD-11官方注释文件(WHO, 2023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