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Unspecified Corneal scars or opacities
编码9A77.Z
关键词
索引词Corneal scars or opacities、未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角膜瘢痕或混浊
缩写角膜瘢痕、角膜混浊
别名角膜雾状混浊、角膜浑浊、角膜云翳、Corneal-scar-or-opacification-not-otherwise-specified
未特指的角膜瘢痕或混浊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到角膜基质层或上皮层存在局限性/弥漫性不透明区域(如云翳、斑翳或白斑)。
- 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显示角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异常瘢痕组织增生或新生血管形成。
-
必须条件:
- 核心体征:
- 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混浊或瘢痕(≥1处)。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低于发病前水平或低于0.8)。
- 排除条件:
- 需排除感染性角膜炎活动期(如角膜浸润灶伴分泌物)。
- 排除明确病因的角膜混浊(如糖尿病性角膜病变、接触镜相关性浸润)。
- 核心体征:
-
支持条件:
- 病因学关联(符合任意1项):
- 既往角膜外伤/手术史(如穿透伤、屈光手术)。
- 有病毒性角膜炎(如HSK)或细菌性角膜溃疡病史。
- 存在维生素A缺乏或代谢性疾病(如角膜软化症)。
- 影像学证据:
- 角膜地形图显示表面不规则指数(SRI)≥1.5。
- 前节OCT显示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均或瘢痕深度>100μm。
- 病因学关联(符合任意1项):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必选)
│ └─ 荧光素染色(辅助判断上皮完整性)
├─ 角膜地形图(评估屈光影响)
├─ 前节OCT(测量瘢痕深度)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层病变)
└─ 泪液功能检测(排除干眼诱因) -
判断逻辑:
- 裂隙灯检查:
- 云翳(淡灰色混浊):提示浅基质层轻度瘢痕化。
- 白斑(瓷白色混浊):提示深基质层致密瘢痕。
- 荧光素染色阳性提示合并上皮缺损(需与活动性溃疡鉴别)。
- 角膜地形图:
- 局部曲率增高(>48D)提示瘢痕引起的角膜前突。
- 规则散光(对称性)提示中央瘢痕,不规则散光提示周边瘢痕。
- 前节OCT:
- 瘢痕深度>1/2角膜厚度需警惕角膜穿孔风险。
- 共聚焦显微镜:
- 基质层高反射信号提示胶原纤维紊乱,内皮细胞密度<2000个/mm²提示功能受损。
- 裂隙灯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
荧光素染色:
- 正常:角膜上皮完整(无着色)。
- 异常:点状/片状着色提示上皮缺损(需排除活动性角膜炎)。
-
泪液功能检测:
- 泪膜破裂时间(BUT):
- 正常:≥10秒;异常:<5秒提示干眼相关性角膜损伤。
- Schirmer试验:
- 正常:≥10mm/5min;异常:<5mm提示泪液分泌不足。
- 泪膜破裂时间(BUT):
-
角膜内皮镜检查:
- 正常:内皮细胞密度2000-3000个/mm²,六边形细胞比例>60%。
- 异常:
- 密度<1500个/mm²提示角膜失代偿风险。
- 六边形细胞比例<50%提示慢性缺氧损伤。
-
炎症标志物:
- 前房闪辉(激光闪辉仪检测):
- 正常:≤5ph/ms;异常:>15ph/ms提示活动性葡萄膜炎继发角膜损害。
- 前房闪辉(激光闪辉仪检测):
四、总结
- 诊断核心:裂隙灯检查结合病史排除特异性病因。
- 检查选择:按"形态评估→功能检测→病因追溯"分层实施,OCT/共聚焦显微镜用于复杂病例。
- 实验室重点:区分静止性瘢痕与活动性病变(BUT/内皮细胞密度是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 《中华眼科杂志》角膜疾病诊疗共识(2023版)
- 国际角膜病学会(ICRS)角膜瘢痕分级指南
- 《眼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卫健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