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白内障Unspecified Cataract

更新时间:2025-06-18 16:22:09
编码9B10.Z

关键词

索引词Cataract、未特指的白内障、白内障、CAT[白内障]、白内障形态、晶状体混浊
缩写CATARACT-NOS
别名老年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Senile-Cataract

未特指的白内障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认晶状体存在局部或弥漫性混浊,且无法归类于年龄相关性、代谢性、外伤性等特定类型。
  2. 必须条件

    • 视力障碍:矫正视力≤0.7,且排除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
    • 晶状体混浊特征:裂隙灯下显示混浊形态不符合核性、皮质性、后囊下性等典型分类。
  3. 支持条件

    • 病程特征: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病程≥3个月。
    • 症状匹配:存在眩光敏感、色觉异常或夜间视力下降(符合至少1项)。
    • 排除性证据
      • 无明确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控制良好)、无眼部创伤史、无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基础眼科检查
    │ ├─视力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混浊评估)
    │ └─眼压测量(排除青光眼)
    ├─影像学评估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黄斑及视网膜结构)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前房角和晶状体位置)
    └─功能学检查
    ├─视野检查(Humphrey或Goldmann视野计)
    └─对比敏感度测试(评估视觉质量)

  2. 判断逻辑

    • 裂隙灯显微镜
      • 关键指标:混浊部位(核/皮质/后囊下)、密度分级(LOCS III分级系统)。
      • 解读:若混浊形态不符合典型分类,且无法归因于特定病因,支持未特指诊断。
    • OCT
      • 异常意义:黄斑中心凹厚度>250μm提示并发黄斑水肿,需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超声生物显微镜
      • 适应症:前房浅或疑似晶状体半脱位时使用,测量晶状体悬韧带完整性。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1. 晶状体混浊分级(LOCS III标准)

    • 核混浊:NO1(透明)→ NO6(深棕色),≥NO3视为显著影响视力。
    • 皮质混浊:C1(点状)→ C5(全层混浊),≥C3需考虑手术干预。
    • 后囊下混浊:P1(<3%面积)→ P5(>90%面积),P3以上常导致严重眩光。
  2. 功能学检查阈值

    • 对比敏感度
      • 正常值:空间频率3cpd时≥1.5 log单位,低于1.0 log单位提示显著视功能损害。
    • 视野平均偏差(MD)
      • 正常值:-2dB~+2dB,MD<-6dB需排除青光眼或神经病变。
  3. 炎症标志物(仅限合并葡萄膜炎时)

    • 前房闪辉分级
      • 0级(无闪辉)→ 4级(严重纤维素渗出),≥2级提示活动性炎症。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基于裂隙灯确认的非特异性晶状体混浊,排除已知病因后确立诊断。
  • 检查选择:优先完成基础眼科检查,复杂病例需联合OCT/UBM评估并发症。
  • 干预阈值:矫正视力≤0.3或对比敏感度≤1.0 log单位时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眼科临床操作规范(第3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晶状体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