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痉挛Spasm of accommodation

更新时间:2025-06-19 03:50:58
编码9D01.2

关键词

索引词Spasm of accommodation、调节痉挛、睫状体痉挛、睫状肌痉挛
同义词cyclospasm、ciliary muscle spasm、ciliary body spasm
缩写调痉
别名假性近视

调节痉挛(ICD-11:9D01.2)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睫状肌麻痹试验阳性
      •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环戊通或0.5%托吡卡胺)后,远视力显著改善(≥2行视力表)
      • 麻痹后屈光度变化≥-1.00D(近视度数降低)
    • 调节功能检测异常
      • 调节幅度(AMP)高于年龄预期值(Hofstetter公式:最小AMP=15-0.25×年龄)
      • 调节灵活度(Flipper)≤5cpm(周期/分钟)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三联征
      • 远视力模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
      • 持续性眉弓/前额疼痛(VAS评分≥4分)
      • 近距离工作后症状加重(持续>30分钟)
    • 诱因暴露
      • 连续近距离用眼>4小时/天
      • 未矫正屈光不正(尤其低度远视/散光)
      • 精神压力或睡眠剥夺史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支持条件中至少满足2项(含1项典型症状)
    • 需排除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器质性疾病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1(视力检查) A --> B2(屈光状态检测) A --> B3(调节幅度AMP) B3 --> C1(负镜片法) B3 --> C2(推进法)

A --> D[进阶检查] D --> E1(调节灵活度测试) D --> E2(相对调节测量) E2 --> F1(负相对调节NRA) E2 --> F2(正相对调节PRA)

D --> G[器质性排查] G --> H1(裂隙灯检查) G --> H2(眼压测量) G --> H3(UBM超声生物显微镜)

判断逻辑

  1. 调节幅度(AMP)

    • 15D提示调节过度(正常参考:18-20岁14D,40岁6D)

    • 推进法>负镜片法0.50D支持痉挛诊断
  2. 调节灵活度

    • ≤5cpm(正常≥11cpm)表明调节系统僵化
    • 负镜片清除困难是特征性表现
  3. 相对调节测量

    • PRA(正相对调节)<-2.50D提示调节过度代偿
    • NRA(负相对调节)<+1.50D反映调节松弛障碍
  4. UBM检查

    • 睫状体前旋>30°
    • 睫状突厚度>0.8mm(正常0.5-0.7mm)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睫状肌麻痹验光

    • 麻痹后近视降低≥1.00D:确诊功能性调节痉挛
    • 麻痹后无变化:需排查器质性病变
  2. 调节功能参数

    • AMP异常增高

      年龄预期值+2.00D → 提示睫状肌持续性收缩

    • 调节滞后量>0.75D
      (正常0.25-0.50D)→ 反映调节-集合失协调
  3. 视觉电生理

    • PVEP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 提示视皮质代偿性抑制
  4. 炎症标志物

    • 前房闪辉阳性 → 需排除葡萄膜炎继发痉挛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睫状肌麻痹试验+动态调节功能检测
  • 关键鉴别:UBM排除睫状体解剖异常
  • 治疗监测:调节灵活度是疗效评估金标准
  • 风险预警:PRA<-3.00D者易进展为调节性内斜视

参考文献

  1. AAO(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调节功能障碍》2024版
  2. ICO(国际眼科理事会)《视觉功能分类》2023修订版
  3. 《中华眼科杂志》睫状肌功能评估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