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Unspecified External causes of morbidity or mortality
编码PL2Z
关键词
索引词External causes of morbidity or mortality、未特指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缩写未特指外因、Unspecified-external-cause
别名未明确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不明确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不明原因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我将为"未特指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ICD-11编码:PL2Z)编写完整的临床医学内容:
未特指的疾病和死亡的外因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无法确定具体外因:
- 明确存在外部因素导致疾病或死亡,但无法确定具体原因类别(如意外、自伤、他伤等)
- 缺乏足够信息明确伤害机制(如坠落、中毒、暴力等)
- 无法确定具体外因: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存在明确的外部因素影响证据:
- 时间关联性:症状/伤害与可疑外部事件存在明确时间关联
- 排除内源性病因:通过全面检查排除自然疾病过程导致的临床表现
- 无法归类到特定外因类别:
- 信息不足以区分意外、故意或不确定意图
- 无法明确具体伤害机制(如坠落高度、毒物种类、暴力工具等)
- 存在明确的外部因素影响证据: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多系统非特异性表现:
- ≥2个不同系统的症状/体征(如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
- 临床表现不符合任何单一疾病典型模式
- 流行病学特征:
- 发生在高风险环境(工地、交通枢纽等)
- 涉及多个潜在危险因素但无法确定主导因素
- 多系统非特异性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生命体征监测] A --> C[创伤评估] A --> D[中毒筛查] B --> E[持续血压/心率监测] C --> F[全身影像学检查] D --> G[毒理学检测] F --> H[X线检查] F --> I[CT扫描] F --> J[超声检查] G --> K[血液毒物筛查] G --> L[尿液毒物筛查] H --> M[骨折/内出血检测] I --> N[器官损伤评估] J --> O[实质器官损伤检测]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X线/CT异常:发现骨折、出血或器官损伤时需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意外
- 正常结果:不能排除外因,需考虑中毒或未显影损伤
- 毒理学筛查:
- 阳性结果:指向特定中毒类别
- 阴性结果:支持非中毒性外因但需排除新型毒物
- 生命体征监测:
- 不稳定体征:提示急性外因损伤
- 动态变化:恶化趋势支持持续外因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显著升高(>15×10⁹/L):提示急性创伤或感染性并发症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g/L,女性<120g/L):需排查隐匿性出血
- 肌酸激酶升高(>500U/L):提示肌肉损伤或挤压伤
-
凝血功能:
- PT/APTT延长(>正常1.5倍):需排查抗凝剂中毒或创伤性凝血病
-
生化指标:
- 肌酐急性升高(>基线50%):提示横纹肌溶解或肾毒性损伤
- 转氨酶异常(ALT/AST>3倍上限):需考虑肝毒性物质或缺血损伤
-
动脉血气:
- 代谢性酸中毒(pH<7.3,HCO₃⁻<22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或毒物作用
-
毒物筛查:
- 未知物质检出:即使无法定性也证实外因中毒
- 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排除气体中毒或新型精神活性物质
四、诊断流程要点
- 多维度评估:必须整合环境证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动态观察:初次评估未明时需24-72小时复查关键指标
- 排除诊断:需系统排除所有可能的特指外因类别
- 证据链构建:
- 环境证据(现场照片/监控)
- 时间线重建(症状出现时序)
- 生物样本保存(后续毒理复检)
参考文献:
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应用指南》
《急诊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创伤诊断学》,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