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冲突停止后的炸弹爆炸Explosion of bomb after cessation of armed conflict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6:15
编码PK41

关键词

索引词Explosion of bomb after cessation of armed conflict、武装冲突停止后的炸弹爆炸
缩写战后炸弹爆炸、停战后炸弹爆炸
别名战后遗留炸弹爆炸、停火后炸弹爆炸、战后未爆弹爆炸、战后遗留爆炸物事件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武装冲突的方面
 武装冲突的类型
XE0EG冲突的类型,公民暴乱
XE7HW冲突的类型,冲突后事件
XE324冲突的类型,战争
XE4RJ冲突的类型,宣布为恐怖主义
XE2RB冲突的类型,内战或游击战
 武装冲突中的受伤人员
XE2WZ平民
XE3P0在武装冲突中伤员的角色未知
XE42H军事人员

武装冲突停止后的炸弹爆炸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武装冲突停止后的炸弹爆炸,是指在正式宣布战争或军事行动结束后,在遗留战场、居民区或其他地方因未被及时清理的炸弹、地雷等爆炸物引发的意外爆炸事件。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战后重建过程中,由于爆炸物未能完全清除,导致平民、维和人员或施工工人等遭遇意外伤害。


病因学特征

  1. 环境因素

    • 战争结束后,战场上残留的大量未爆弹药、地雷等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些爆炸物可能埋藏于土壤中、建筑物内或道路旁,一旦被触动或因自然原因(如火灾、洪水)触发,即会发生爆炸。
    • 有些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如山区、森林)或者建筑结构密集(城市废墟),增加了排查难度,使得残留爆炸物难以彻底清除。
  2. 人为因素

    • 清理工作不足:尽管战后会开展排雷除爆作业,但由于资源限制、技术条件以及时间紧迫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所有区域都能得到充分处理。
    • 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民众对于危险物品识别能力差,尤其是儿童容易因为好奇而接近甚至触碰可疑物体,从而增加受伤风险。
    • 非专业操作:非专业人士尝试移除或拆解发现的爆炸装置时也可能无意间引爆,造成伤害。

病理机制

  1. 直接物理损伤

    •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机械性损害,包括骨折、内脏破裂等。
    • 碎片飞溅是另一主要致伤方式,高速飞行的小块金属、石头或其他物质能够穿透皮肤并损伤深层组织器官。
  2. 压力变化引起的间接损伤

    • 高压气浪可导致肺部受到强烈挤压,引起肺泡破裂出血、支气管撕裂等问题(即所谓“爆震伤”)。
    • 负压阶段则可能导致体内外气体交换异常,进一步加重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3. 热能与化学作用

    • 火焰及其伴随的高温会对暴露部位产生烧伤效应。
    • 若涉及到特殊化学品,则还可能伴有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1. 急性创伤表现

    • 根据受伤部位不同,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出血;严重者可见开放性伤口、异物嵌入甚至肢体离断。
    • 内脏损伤时可观察到呼吸困难、咳血、腹部痛等症状。
  2. 多系统功能障碍

    • 休克状态:失血过多、剧痛刺激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患者可能发生低血压性休克。
    • 呼吸衰竭:胸部受创后通气换气功能受损,需尽快进行人工辅助通气支持。
    • 多器官功能不全:重度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展至晚期可累及心脏、肝脏等多个重要脏器。

参考文献:根据国际急救指南、创伤外科手册以及相关军事医学研究报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