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Unintentional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corrosive substances
编码PB34
关键词
索引词Unintentional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corrosive substances、意外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意外暴露于苯酚或苯酚同系物或其有害效应、意外暴露于其他腐蚀性有机化合物或其有害效应、意外暴露于腐蚀性酸或类酸物质或其有害效应、意外暴露于氢氧化钠或其有害效应、意外暴露于氯漂白剂或相关配制剂或其有害效应
缩写腐蚀性物质意外暴露、腐蚀物意外接触
别名不慎接触到腐蚀性物质、不小心碰到腐蚀性材料、无意中受到腐蚀物伤害、意外被腐蚀性液体灼伤、误碰强酸或强碱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涉及化学制剂
--肼--乙酸酐--非药用硝酸银--联苯胺XM1ZR1 腐蚀性清洁产品,不可归类于他处者
XM57L3腐蚀性清洁产品烟雾,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2A78漂白剂,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6AU8下水道清洁剂,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6AU8邻苯二甲酸酐XM71L2 硫酸二甲酯
XM8TX4硫酸二甲酯气体XM8TX4氮杂环丙烷XM8TX4硫酸氢钠XM8TX4巯基醋酸XM8TX4氧化钠XM8TX4甲基肼XM6PB5 腐蚀酸
XM03N8草酸钾XM07R4锇酸雾XM8724蓄电池酸液XM0VA0氢氟酸XM5JW8邻联甲苯胺XM4AK6草酸XM22A0锇酸XM0270磷酸XM3C02叠氮酸XM34T7氟化氢蒸气XM0KV1苦味酸XM6CB1草酸钠XM6QY4亚硝酸烟雾XM5CC8硝酸蒸气XM6HP3甲酸XM9SC9三氯乙酸XM2WH3亚硝酸XM5NZ1硝酸XM6SY2甲酸蒸气XM5WU5王水XM5WU5硅酸钠XM5WU5碘甲烷XM5WU5氯酸钠XM4HP5 丙烯醛
XM2MJ1丙烯醛气体XM2R89 腐蚀性碱
XM4AF1氢氧化钙XM9JC6碱性消毒剂,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2KS4氨水XM9370碳酸钠XM25T4非药用过硼酸钠XM4TP4氨XM8586苛性碱XM51W3碳酸铵XM8X28非药用硼酸盐XM6KZ0次氯酸钠蒸气XM4Q76硼酸钠清洁剂XM4SW1氢氧化钠XM87X9氧化钙XM8WC7碳酸钾XM5N47氢氧化钾XM8F93三乙醇胺XM0KW1次氯酸钠XM50U9次氯酸钙XM50U9氧化剂,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50U9腐蚀性芳香族化合物,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50U9过氧化钠XM92T1 苯酚,非药用
XM3FK8氨基酚XM2PP7丁基羟基甲苯XM9JR4甲基氨基酚XM5YF7苯酚农药,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9814复方杂酚油XM7645硝基酚XM0HB7苯酚消毒剂,不可归类于他处者XM10Z2 非药用氟化物
XM48A5硫酰氟受伤时的活动
XE8VF 无偿工作
XE9ME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无偿地清洁、烹饪或维护XE1C6无偿工作的往返中XE3RL在无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29 教育活动
XE3HD体育课、学校运动会XE4SM往返教育活动 被照料
XE2EZ由非卫生保健人员照料XE245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照料XE643由未特指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或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人照料XE545 有偿工作
XE7NW有偿工作的往返中XE2QJ重复高强度工作XE9Q2在有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14长时间蹲着工作XE88E长时间以跪姿势工作 体育、娱乐或休闲活动
XE5UF业余时间有组织的运动和训练XE617休闲或玩XE5C9其他特指的业余时间运动和训练发生场所
场所类型
XE319店铺或商店XE1ES作物种植、商品蔬菜种植、园艺区域XE7K0体育和运动区域XE0ES公共宗教场所XE9WC体育场地(户外)XE601沙漠XE3JM儿童中心或日托中心XE7MT造船厂XE8DZ门诊或卫生中心XE30E监狱XE7GY休闲区、文化区或公共建筑XE9P0联排式住宅XE6NQ车行道XE54N饲养或照料动物的区域XE9VC医疗服务区域XE86F卫生专业人员办公室XE3NV停车场XE8Q1发电站XE3U5工厂或车间XE6AV森林XE3CZ中学XE9DC寄宿机构XE48U商业区域(非娱乐性)XE7DU公寓XE498疗养院XE17F河川XE4U4自行车道XE266家XE8PL养老院XE7Y2夜总会、参观或其他社交和娱乐商业场所XE5JL乡村XE010海滩、海岸或水体的岸边XE1ZF小学XE0Y1矿山或采石场XE8BN赛马场XE774非文化公共建筑XE3YG公共游泳中心XE9XY独立式住宅XE5C2公园XE53A人行道XE1CY体育大厅(室内)XE058咖啡馆或快餐店XE4TG假日公园或野营地XE4N9公共运输区域或设施XE7GD石油或天然气开采设备XE5TX沼泽或湿地XE9LH学前班或幼儿园XE9WB畜舍XE28K医院XE9ZD临终安养院XE1WL社交和酒精饮料消费场所XE9C6作物种植与动物饲养或照料混合区域XE5KY运输区域,除外公路、街道或道路XE58T办公楼XE6X4寄宿公寓或旅馆XE3ZC茅舍XE2BE医院外XE03P酒吧、酒馆或主要提供酒精饮料的其他商业场所XE35Q游乐园或主题公园XE2LU马术设施XE9BK学院或大学XE93X大面积的水XE0Z7拆迁工地XE36S医院内XE7QG滑冰场或冰宫XE9CS农场或其他初级生产场所XE0AJ公共运动场XE11T在建的建筑物XE1JM成人教育机构XE6TU学校或教育区域XE543商业停车场XE5NE公路、街道或道路XE1LE居住带篷车、活动房屋、船屋或汽车房屋XE8BC受虐妇女及其子女收容所XE0ZP静水区域XE7T4工业或建筑区域XE7WU滑雪或滑雪板区域XE138军事机构XE7F8农舍 场所的部分
XE3DE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花园或院子XE8SG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操场XE1M5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客厅XE6ZJ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走廊XE4XM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厨房XE3R6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大厅XE2NQ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楼梯XE2XM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浴室、卫生间XE9L8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电梯XE6ZY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其他特指的建筑物或场地的室内部分XE051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办公室或家庭办公室XE5MW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私人停车区XE65J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车道XE115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教室XE06N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其他特指的建筑物或场地的室外部分XE4PW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游泳池XE7DE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网球场XE8RZ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卧室XE5RE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私人道路XE2Q4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车库XE4U5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阳台XE45Z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游戏室或家庭房XE9DN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其他特指的运动设施XE70Z建筑物或场地的一部分:食堂或自助餐厅意外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意外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是指个体在无故意意图的情况下,接触到具有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性质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部位发生急性损伤的情况。此类暴露通常发生在家庭、工作场所或特定事故现场,由于操作不当、防护措施缺失或应急处理不当等原因引发。
病因学特征
-
化学特性机制:
- 腐蚀性物质主要包括强酸(如硫酸、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如苯酚及其同系物)。这些物质能够通过溶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破坏细胞结构,造成组织坏死。
- 某些情况下,即使低浓度的腐蚀性物质也可能因长时间接触而产生累积效应,引发慢性刺激或炎症反应。
-
物理形态与暴露途径:
- 固体、液体、气体形式存在的腐蚀性物质均可构成潜在危害源。其中,液体状态下的腐蚀剂因其易于扩散且直接接触皮肤或眼睛的风险较高而更为常见。
- 呼吸道吸入、眼部溅入、口服摄入以及皮肤接触是最主要的几种暴露方式。不同类型的接触可能导致不同程度及范围的损害;例如,气溶胶形式的腐蚀性气体更容易引起呼吸道烧伤,而高浓度溶液则可能迅速穿透角质层,造成深层组织损伤。
-
环境与行为因素:
- 工作环境中缺乏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未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储存容器标识不清或者存放位置不当均增加了误用或意外泄漏的可能性。
- 家庭中常见的清洁用品中含有腐蚀成分(如厕所清洁剂中的氯漂白剂),若被儿童误食或将容器误认为饮料瓶开启使用,则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个人健康状况不佳、认知功能障碍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危险情境的判断力及应对能力,进而提高意外暴露风险。
病理机制
-
局部组织损伤:
- 接触部位立即出现红斑、疼痛甚至焦痂形成。随着损伤程度加重,可能出现水肿、溃疡乃至穿孔现象。
- 长期反复暴露还可能导致瘢痕挛缩、色素沉着异常等问题。
-
全身性影响:
- 大面积烧伤可诱发休克状态,伴随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 吸入高浓度腐蚀性气体后可能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
- 消化道腐蚀中毒除了造成口腔、食管、胃肠道直接损害外,严重时还会并发水电解质失衡、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局部反应:皮肤灼热感、剧烈疼痛、变色、起泡或脱皮;眼睛受累时可见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直至永久性失明。
- 系统性症状:根据受影响器官不同而异,如咳嗽、喘息提示呼吸道受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指向消化道病变;头晕乏力可能是全身毒性作用的结果。
- 迟发效应:部分患者在初步治疗后数天至数周内仍会出现病情进展,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临床医学概要理化因素所致疾病》、《职业卫生学知识点总结》及相关医学教材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