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N25C

核心定义

病原学详细定义模板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马拉色菌科(Malasseziaceae),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
    • 学名Malassezia furfur (C.P. Robin) Baill.
    • 旧称Pityrosporum orbiculare(卵圆形糠秕孢子菌)。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菌体形态:卵圆形或椭圆形酵母样菌,直径约3-5 μm。
    • 结构特点
    • 无菌丝,但可形成假菌丝结构。
    • 需要宿主皮肤脂质(如甘油三酯)作为营养来源,缺乏独立合成脂肪酶的能力。
    • 表面具有脂质结合蛋白,帮助其黏附于皮肤角质层。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皮肤接触或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衣物)。
    • 环境接触:通过污染的表面或尘埃短暂存活后传播。
  • 流行病学特点
    • 普遍定植:健康人群中约90%皮肤表面存在该菌,但通常无致病性。
    • 致病条件:过度增殖或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引发感染。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人类皮肤,尤其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头皮、面部、胸部)。
  • 靶向组织:毛囊和皮脂腺,依赖宿主脂质代谢。
2. 感染过程
  • 定植与增殖
    • 黏附于角质层,利用宿主脂质(如鲨烯)作为能量来源。
    • 过度增殖导致角质层屏障破坏,引发炎症反应。
  • 免疫逃逸
    • 分泌脂质过氧化产物(如氧化鲨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如IL-1α、IL-17)。
    • 抑制宿主抗真菌免疫应答,如下调Th1细胞反应。
3. 典型致病结果
  • 皮肤炎症:诱导角质细胞增殖和角化异常,导致鳞屑形成。
  • 免疫激活:触发Th1/Th2/Th22炎症级联反应,加剧皮损。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
    • 脂溢性皮炎:头皮、面部红斑、油腻性鳞屑。
    • 花斑糠疹(汗斑):色素沉着或减退的圆形斑疹。
    • 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
    • 新生儿脂溢性皮炎:出生后数周内头皮、面部油腻性鳞屑。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直接镜检:皮肤刮片经氢氧化钾(KOH)处理后显微镜下观察圆形菌体。
    • 真菌培养:需特殊培养基(如Dermatophyte Test Medium或含脂质的沙堡弱培养基),30-37℃需氧培养72小时后可见菌落。
    • 分子生物学:PCR检测Malassezia属特异性基因(如PLB1ITS序列)。
    • 血清学检测:抗Malassezia抗体(IgG/IgE)用于评估免疫反应。
3. 治疗与预防
  • 抗真菌药物
    • 局部用药:酮康唑(Ketoconazole)、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联苯苄唑(Bifonazole)洗剂或乳膏。
    • 口服治疗:严重感染时使用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或氟康唑(Fluconazole)。
  • 预防措施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皮脂分泌(如控油护肤品)。
    •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四、参考文献

  1. Gupta AK, Elewski BE. Malassezia (yeast) folliculitis: a distinct clinical entity. J Am Acad Dermatol. 1998;39(6 Pt 1):1019-1022.
  2. Dogra S, Garg VK. Malassezia and skin disease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9;75(3):283-292.
  3. Sugita T, et al. Role of Malassezia spp. in skin disorders and healthy conditions. Biosci Microbiota Food Health. 2012;31(1):1-8.

注释

以上信息基于权威医学文献及临床研究,确保科学性与准确性。实际临床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症状及实验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