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贲门食管连接处Cardioesophageal junction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7SR6

核心定义

胃食管连接处(Cardioesophageal Junction, CEJ)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位于食管与胃贲门的解剖交界处,具体在第11胸椎水平,距离门齿约40厘米。
  • 重要毗邻
    • 近端:食管的腹部段(食管裂孔至贲门)。
    • 远端:胃的贲门部。
    • 功能性分界:Z-线(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通常位于解剖交界下方约2厘米处,由下食管括约肌(LES)水平决定。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消化系统,是食管与胃的连接枢纽。
  • 功能
    • 防止胃酸反流: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ES)的高压区维持单向开放。
    • 食物通过通道:协调食管蠕动与胃的接收功能。
    • 分界标志:区分食管的鳞状上皮与胃的柱状上皮。
3. 组织结构
  • 粘膜层
    • 近端(食管侧):鳞状上皮,下方为粘膜肌层(MM)。
    • 远端(胃侧):柱状上皮(贲门腺分布),覆盖于贲门区域。
  • 腺体分布
    • 贲门腺(CG):位于粘膜肌层上方,近端延伸至食管1厘米,远端延伸至胃2厘米。
    • 食管腺(EG):位于食管粘膜肌层下方。
  • 血管结构:栅栏状纵向食管血管(PLEV)穿过粘膜肌层,为局部组织供血。
4. 功能与作用
  • 关键机制
    • 下食管括约肌(LES):由环形平滑肌构成,静息压约10-30 mmHg,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 解剖屏障:Z-线作为功能性分界,减少胃酸对食管的损伤。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1. 胃食管反流病(GERD):LES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可能引发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
    2. 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异常向上蔓延至食管,增加食管腺癌风险。
    3. 食管裂孔疝:部分胃贲门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加剧反流症状。
    4. 食管胃连接处肿瘤:如食管下段或贲门癌,需区分原发部位。
  • 治疗方法
    • GERD:质子泵抑制剂(PPI)、生活方式调整(如抬高床头)、LES增强手术(如Nissen胃底折叠术)。
    • Barrett食管:内镜监测、射频消融或手术切除异常上皮。
    • 食管裂孔疝:保守治疗或腹腔镜疝修补术。
  • 诊断要点
    • 内镜检查观察Z-线位置及粘膜变化。
    • 24小时食管pH监测评估反流程度。
6. 常见误区
  • 解剖与功能分界的混淆:Z-线(功能性分界)通常位于解剖交界下方2厘米,而非同一位置。
  • LES的定位:LES并非单一解剖结构,而是包含肌肉、神经和黏膜的复杂区域。

参考文献

  1. 梅斯医学:消化系统解剖高清图谱(描述食管与胃解剖关系及Z-线定位)。
  2. MyPathologyReport:胃食管连接处细胞类型(贲门腺与食管腺的分布特征)。
  3. 360Doc:食管胃结合部基础(LES功能与栅栏状血管结构的说明)。
  4. 临床解剖学教材:消化系统章节(胃食管反流病与解剖结构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