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ur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H4PT4

核心定义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综合解析


一、组织病理学详细特征

  1. 显微镜下核心表现

    • 上皮岛结构:肿瘤由巢状或片状基底样细胞构成,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
    • 钙化与嗜酸性物质
      • 钙化灶:常见Leisegang环样钙化(同心圆状钙盐沉积)。
      • 嗜酸性均质物质:细胞外或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变性物质,部分可证实为淀粉样物质。
    • 透明细胞:部分区域可见胞质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
    • 纤维间质:肿瘤周围常有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2. 免疫组化特征

    • 阳性标记: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
    • 阴性标记:S-100蛋白(区分神经源性肿瘤)、上皮膜抗原(EMA)通常阴性。
  3. 分子病理特征

    • 目前研究未发现特异性驱动基因突变,但部分病例显示与牙源性上皮异常分化相关。
    • 线粒体DNA分析提示可能起源于牙源性上皮残余细胞(如成釉器剩余)。
  4. 鉴别诊断

    • 成釉细胞瘤:上皮岛伴鳞状化生,无钙化或嗜酸性物质。
    • 牙源性腺样瘤:腺管样结构,钙化以微小牙本质样小体为主。
    • 多形性腺瘤:肌上皮成分显著,无特征性钙化。
    • 恶性钙化上皮瘤:罕见,需注意核异型性及浸润性生长。

二、肿瘤性质

  1. 分类

    • WHO分类:属于“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归类为良性肿瘤(WHO 1级)。
    • 亚型:骨内型(颌骨内)和骨外型(颌骨外软组织)。
  2. 生物学行为

    • 良性为主:局部侵袭性生长,但无远处转移。
    • 复发风险: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复发率约10%-20%。

三、分化、分期与分级

  1. 分化程度

    • 未分化型:细胞形态单一,无明显鳞状或腺样分化。
    • 部分分化型:偶见鳞状化生或黏液样变,但非典型性不显著。
  2. 分期

    • 无统一分期系统,主要根据临床大小(<2cm vs ≥2cm)和解剖位置(如邻近神经血管)评估风险。

四、进展风险评估

  1. 临床高危因素

    • 肿瘤体积较大(≥2cm)。
    • 位置靠近颌骨神经或血管。
    • 骨外型(软组织受累)。
  2. 病理高危因素

    • 包膜侵犯或间质浸润。
    • 明显核异型性(需与恶性变异型鉴别)。
  3. 复发与转移风险

    • 复发:局部复发率约10%-20%,与手术边缘是否阴性密切相关。
    • 转移:极罕见(<1%),仅见于恶性变异型病例报道。

五、临床管理建议 (可选)

  • 治疗原则:完整手术切除(推荐安全边缘≥2mm)。
  • 随访重点: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如CT/MRI)监测复发。

总结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起源于牙源性上皮的良性肿瘤,以钙化、嗜酸性物质及基底样细胞巢为特征。虽生物学行为良性,但需注意局部复发风险,尤其骨外型或切除不彻底时。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牙源性肿瘤及恶性变异型。最新研究强调完整切除的重要性,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 El-Mofty SK,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5th ed. Lyon: IARC, 2022.
  • A case of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ur with histochem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1983.
  • Malignant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A rare entity.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