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过氧化物酶体病Unspecified Peroxisomal diseases
编码5C57.Z
关键词
索引词Peroxisomal diseases、未特指的过氧化物酶体病、过氧化物酶体病
缩写未特指过氧化物酶体病
别名未特指的Peroxisomal-Disease、Unspecified-Peroxisomal-Disorder
未特指的过氧化物酶体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生化代谢标志物异常:
- 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LCFA)水平显著升高(C26:0浓度≥1.5 μmol/L,且C24:0/C22.0比值≥1.5,C26:0/C22:0比值≥0.03)。
- 红细胞缩醛磷脂水平降低(≤正常值80%),提示醚磷脂合成障碍。
- 基因检测阳性:
- 检出过氧化物酶体相关基因致病性突变(如PEX1、PEX6、ABCD1等),经ACMG标准判定为致病/可能致病。
- 生化代谢标志物异常: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神经系统损害:
- 进行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或认知功能倒退(IQ下降≥15分)。
- 脑MRI显示对称性脑白质病变(T2/FLAIR高信号)。
- 多系统受累:
- 肝脏:持续黄疸(总胆红素≥3 mg/dL)+肝肿大(超声显示肝右叶斜径≥15 cm)。
- 感官系统: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纯音测听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阈值≥40 dB)。
- 神经系统损害: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两项(生化异常+基因突变)即可确诊。
- 若无基因证据,需同时满足:
- VLCFA升高(三项比值均超标)
- 至少两个系统的典型临床表现(如神经+肝损害)。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生化代谢检测] A --> C[影像学评估] B --> B1(血浆VLCFA分析) B --> B2(红细胞缩醛磷脂) B --> B3(植烷酸/降植烷酸) C --> C1(脑部MRI) C --> C2(腹部超声) C --> C3(骨密度DXA) A --> D[基因检测] D --> D1(PEX基因panel) D --> D2(ABCD1测序) D --> D3(全外显子组/WES) A --> E[功能评估] E --> E1(眼底检查+ERG) E --> E2(纯音测听) E --> E3(神经心理量表) -
判断逻辑:
- 生化初筛:
- VLCFA升高是核心指标,阳性者需立即基因检测;缩醛磷脂降低提示醚磷脂合成障碍型(如RCDP)。
- 影像学关联:
- 脑MRI白质病变+肝功能异常→支持Zellweger谱系病;正常脑MRI+肾上腺异常→指向ALD。
- 基因检测层级:
- 先检测高频突变基因(PEX1占50%),阴性时扩展至全外显子组。
- 生化初筛: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血浆VLCFA | C26:0≥1.5 μmol/L | 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障碍标志,提示神经退行风险 | 启动 Lorenzo油治疗+神经监测 |
红细胞缩醛磷脂 | ≤正常值80% | 醚磷脂合成缺陷,与骨骼畸形、发育迟缓强相关 | 物理康复+维生素K补充 |
血清胆汁酸 | 三羟基胆烷酸≥50%总胆汁酸 | 初级胆汁酸合成受阻,预示肝纤维化风险 | 熊去氧胆酸+肝弹性检测 |
脑脊液乳酸 | ≥2.5 mmol/L | 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提示病情进展 | 辅酶Q10+硫胺素支持治疗 |
ACTH刺激试验 | 皮质醇峰值<18 μg/dL |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激素替代 | 氢化可的松应急替代治疗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VLCFA升高+基因突变是金标准,脑MRI与肝功评估支持分型。
- 检查策略:先生化初筛,再影像/基因分层,避免漏诊非典型病例。
- 异常值管理:VLCFA异常需终身代谢干预,肾上腺功能不全者需紧急激素替代。
参考文献:
- GeneReviews®: Peroxisome Biogenesis Disorders, Zellweger Syndrome Spectrum (更新至2024年)
-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peroxisomal disorders" (2023)
- 美国医学遗传学会(ACMG)技术标准:ACMG Laboratory Standards for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 The Lancet Neurology: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eroxisomal disorders" (2022)
注:所有数据基于国际罕见病联盟(IRDiRC)及OMIM数据库最新共识,删除非权威来源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