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非感染性小肠炎或小肠溃疡Unspecified Noninfectious enteritis or ulcer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4.Z
关键词
索引词Noninfectious enteritis or ulcer of small intestine、未特指的非感染性小肠炎或小肠溃疡、非感染性小肠炎或小肠溃疡、非感染性小肠炎症、糜烂、溃疡或溃疡瘢痕
缩写非感染性小肠炎、非感染性小肠溃疡
别名不明原因的小肠炎症、不明原因的小肠溃疡
未特指的非感染性小肠炎或小肠溃疡(DA94.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内镜与组织病理学证据:
- 小肠镜或胶囊内镜发现小肠黏膜炎症、糜烂或溃疡性病变。
- 活检病理显示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伴黏膜上皮损伤,且排除感染性肉芽肿或肿瘤性病变。
- 内镜与组织病理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4周的脐周/右下腹痛,伴至少两项以下症状:
- 黑便或隐血阳性
- 脂肪泻或体重下降(半年内下降>5%)
- 吸收不良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12缺乏)
- 影像学证据:
- CT小肠造影或钡餐显示小肠壁增厚(>3mm)、肠腔狭窄或龛影形成。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感染、NSAIDs相关性肠病及其他特异性病因(如血管炎、乳糜泻)。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一级检查(初筛)
│ ├── 血液检查(血常规+CRP+铁代谢)
│ ├── 粪便潜血试验+脂肪定量
│ └── 腹部超声(排查肠梗阻/淋巴结肿大)
│
├── 二级检查(病因鉴别)
│ ├── CT小肠造影(评估肠壁结构)
│ ├── 血清抗核抗体谱(排除自身免疫病)
│ └── 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检测
│
└── 三级检查(确诊)
├── 胶囊内镜(全小肠黏膜评估)
├── 气囊辅助小肠镜(靶向活检)
└── 组织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 判断逻辑:
- 胶囊内镜:发现≥3处黏膜糜烂或溃疡(直径>5mm)时提示活动性病变,需结合病理排除感染。
- CT小肠造影:肠壁分层强化("靶征")提示急性炎症,肠系膜脂肪增生提示慢性病程。
- 血清CRP:>10 mg/L提示活动性炎症,但需排除其他感染源。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血红蛋白(男性<130g/L,女性<120g/L):提示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
- CRP(>5 mg/L):持续升高提示炎症未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
- 血清铁蛋白(<30 μg/L):提示铁储备耗竭,需与慢性病性贫血鉴别。
-
粪便检查:
- 脂肪定量(>7g/24h):提示脂肪吸收不良,需评估胰腺功能。
- 钙卫蛋白(>50 μg/g):反映肠道炎症活动度,>200 μg/g需警惕克罗恩病。
-
特殊检测:
- 维生素B12(<200 pg/mL):提示远端回肠吸收功能障碍。
- D-木糖试验(5小时尿排泄<4.5g):反映近端小肠吸收能力下降。
四、诊疗流程图
临床表现怀疑 → 初筛检查(血液/粪便) → CRP/贫血阳性 → 影像学评估
↓ ↑
感染指标阴性 影像异常 → 内镜+活检确诊
↓ ↓
排除感染性肠病 → 启动经验性治疗 → 病理确诊 → 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 《中华消化杂志》非感染性小肠溃疡诊疗共识(2023)
- 欧洲胃肠病学会(ESBGH)小肠疾病诊断指南(2022)
- 《胃肠病学》小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估专家意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