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Unspecified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anal canal
编码DB5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anal canal、未特指的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肛管后天性解剖结构改变、获得性肛管解剖改变
别名肛管结构改变、肛管形态变化、肛管解剖异常、肛管后天结构异常、肛管获得性解剖变异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关联情况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未特指的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未特指的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DB5Z)是指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的肛门和肛管区域形态学上的变化,但具体类型没有明确指出。这类病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肛裂、肛瘘、肛门狭窄、肛门脱垂等病理改变。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症状,如疼痛、出血、排便困难以及局部不适感。具体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直肠指诊、内镜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方法来确定。
二、医学定义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肛管被定义为从肛缘(肛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到齿状线之间的区域,在成人中平均长度约为2.5-4cm。当此区域内发生异常时,则可归类于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范畴。这些改变通常涉及黏膜层及其下方的支持组织受损或位置移位,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未特指的肛管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意味着具体的病变类型尚未明确分类,但已知存在某些形式的解剖结构异常。
- 直接机制:创伤(如手术、分娩)、感染(细菌性、真菌性)、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瘢痕组织,造成结构变形。
- 间接机制:长期便秘或腹泻状态下的反复机械应力作用亦可促进此类病变的发展。
三、病因:病原学机制
-
创伤性因素:
- 手术操作不当、分娩过程中的产伤均可导致肛周软组织损伤。
- 长期进行肛门内操作(如灌肠、器械使用)增加了发生率。
-
感染性疾病:
- 细菌感染如肛周脓肿、结核性感染可能诱发肛瘘或肛裂。
- 真菌感染或其他特殊病原体也可能参与其中,但相对少见。
-
非感染性炎症:
- 克罗恩病累及肛区时易诱发复杂性肛瘘。
-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有时会波及至肛管区域,引起相应改变。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同样存在潜在风险。
-
其他病理条件:
- 代谢障碍(如糖尿病)影响伤口愈合过程。
- 血液循环障碍使得局部营养供给不足,增加并发症几率。
四、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
主要危险因素: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支持结构弹性减弱,更易于受损。
- 性别:女性因多次妊娠经历而处于较高风险之中。
- 生活方式:久坐不动、饮食习惯不良(缺乏纤维素摄入)均为重要因素。
-
特定人群:
- 肛门性行为活跃者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 某些职业群体(如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的人员)也可能受到影响。
-
合并症影响:
- 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个体更易并发相关问题。
- 伴有免疫抑制状态(如HIV/AIDS患者)者对上述各类致病因素更为敏感。
依据来源:《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结直肠与肛管疾病》课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讲义及相关医学文献资料。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当前可获取的专业资料整理而成,具体情况请以专业医生指导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