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Other specified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

更新时间:2025-06-19 04:41:50
编码DA50.Y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
别名获得性十二指肠结构异常、后天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非先天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变化、Other-specified-acquired-duodenal-anatomic-structural-changes

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内镜/影像学直接证据
      •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到非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如狭窄、扭曲、瘘口或异常粘连)。
      • 增强CT或MRI显示十二指肠壁增厚(>4mm)、管腔变形或周围组织粘连,并排除肿瘤性病变。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获得性病因证据
      • 明确的手术史(如胃切除、胆道手术)或创伤史(腹部钝器伤)。
      • 慢性炎症性疾病史(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6个月)。
    • 持续症状≥4周
      • 典型上腹痛(中上腹/右上腹)伴进食后加重。
      • 至少一项消化不良症状(恶心、呕吐、早饱)。
  3.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 X线钡餐显示十二指肠钡剂通过延迟(>5分钟)或管腔狭窄(直径<2cm)。
      • 超声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短径>1cm)伴肠壁分层消失。
    • 并发症证据
      • 营养吸收障碍(血清白蛋白<35g/L或粪便脂肪定性阳性)。
      • 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21μmol/L且直接胆红素占比>50%)。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内镜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胃十二指肠镜) B --> B2(胶囊内镜) C --> C1(X线钡餐造影) C --> C2(腹部CT) C --> C3(腹部MRI) C --> C4(超声检查) D --> D1(血常规) D --> D2(生化全套) D --> D3(炎症标志物) D --> D4(粪便分析)

判断逻辑

  1. 胃十二指肠镜
    • 首要检查:直接观察黏膜病变、瘘管或狭窄,活检排除肿瘤/感染。
    • 阳性指征:发现瘢痕挛缩、异常粘连或管腔成角(角度>90°)。
  2. X线钡餐造影
    • 适用场景:内镜禁忌或评估肠动力。
    • 判断逻辑:钡剂滞留>5分钟提示梗阻;"线样征"提示狭窄。
  3. 腹部CT/MRI
    • 核心价值:评估肠壁增厚(CT值>40HU)、周围脂肪浸润("晕征"),鉴别肿瘤压迫。
    • 动态增强:延迟强化提示纤维化(克罗恩病后遗症)。
  4. 炎症标志物
    • CRP>10mg/L或ESR>20mm/h:支持活动性炎症,需联合影像学定位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血红蛋白<120g/L:提示慢性贫血(营养吸收障碍或慢性炎症),需补充铁/维生素B12。
    • 白细胞>10×10⁹/L:警惕继发感染(如胆管炎),需紧急影像学评估。
  2. 生化检查
    • 白蛋白<35g/L:表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需肠内营养支持。
    • 直接胆红素>12μmol/L:提示壶腹区受压,需MRI/MRCP评估胆道。
  3. 粪便分析
    • 脂肪球阳性(苏丹III染色):确诊脂肪泻,需胰酶替代治疗。
    •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黏膜溃疡,需内镜进一步评估。
  4. 血清学标志物
    • 抗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抗体(ASCA)阳性:支持克罗恩病相关改变,需调整免疫抑制剂。

四、诊断路径总结

  • 确诊核心:内镜/影像学直接证据 + 获得性病因 + 持续症状。
  • 关键鉴别:需排除肿瘤(增强CT)、先天性畸形(年龄<18岁者查染色体)。
  • 警示征象:黄疸/进行性消瘦需48小时内完成影像学评估。

参考文献

  1.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3):十二指肠结构性病变诊断共识
  2. 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