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Unspecified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
编码DA50.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
缩写获得性十二指肠改变、十二指肠结构改变
别名后天十二指肠解剖学变化、继发性十二指肠结构异常、非先天十二指肠形态改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Unspecified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 ICD11编码:DA50.Z)是指在个体生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十二指肠形态或功能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的具体性质尚未明确。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因局部损伤、炎症后遗症、手术并发症等非先天性原因引发的十二指肠结构变形,如狭窄、梗阻、瘘管形成或憩室病等,但在临床诊断时未能具体分类。
病因学特征
-
局部创伤与术后并发症:
- 十二指肠区域的直接物理性伤害(如腹部外伤)、胃肠道手术尤其是涉及十二指肠及其邻近器官的操作可能引起该部位愈合不良或瘢痕组织增生,从而造成解剖结构的变化。如果具体的损伤类型无法明确,则归类为此类未特指的解剖结构改变。
-
慢性炎症反应:
- 长期存在的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可通过反复发作导致黏膜下层纤维化及壁层增厚,最终影响到其正常生理曲度甚至通透性。若未能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病理表现,则属于此类范畴。
-
肿瘤压迫:
- 良恶性肿瘤不仅可以直接侵犯十二指肠壁,还能通过间接方式如周围淋巴结转移或者血管栓塞机制干扰血供,诱发缺血坏死进而产生结构性改变。当具体病变性质不明确时,也可被划分为未特指的解剖结构改变。
-
感染因素:
- 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参与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异位肉芽肿形成或其他形式的病理重塑过程。在未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同样适用此编码进行描述。
病理机制
-
组织修复障碍:
- 在受到外部刺激后,若机体自身修复能力不足以恢复至原有状态,则可能出现过度增生现象,比如瘢痕挛缩导致管腔变窄;反之亦可表现为局部薄弱点扩张形成憩室。当这种变化缺乏详细的病理描述时,则使用未特指的类别来表示。
-
血管供应受损:
- 当重要供血动脉受压闭塞时,相应区域可能发生缺血性损伤,严重者可发展为坏疽穿孔,继发感染则进一步加剧局部破坏并促成复杂瘘管生成。对于那些未能详细分类的病例,采用此编码予以标识。
-
神经内分泌失调:
- 伴随某些系统性疾病进展,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减弱十二指肠平滑肌运动协调性,降低其蠕动效率,增加食物滞留风险,长此以往容易诱发各种机械性问题。若相关症状的具体原因未明了,则适用于此类别下的记录。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患者常主诉上腹痛不适,位置多位于剑突下偏右侧,性质可呈隐痛、钝痛乃至剧痛,且随体位变动而有所缓解或加重;
- 进食油腻或固体食物后更易诱发症状,部分病例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征象;
- 若并发梗阻,则表现为餐后早饱感明显、体重下降;而瘘口存在时可见胆汁或胰液混入粪便中排出。
以上信息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并未包含所有可能的病因及具体个案分析,对于疑似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建议尽早就医以获取专业诊断和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