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憩室病伴出血Diverticulosi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haemorrhage
编码DC71.0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osi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haemorrhage、小肠憩室病伴出血
缩写小憩出
别名小肠憩室出血、小肠憩室病伴出血症、小肠憩室病并发出血、小肠憩室并发出血
小肠憩室病伴出血(DC71.0)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内镜下直接观察:通过双气囊小肠镜(DBE)或胶囊内镜直接观察到憩室内活动性出血、血凝块附着或可见血管残端。
- 血管造影阳性: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至憩室腔内(出血速率>0.5 mL/min)。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显性出血证据:黑便(柏油样便)或便血(暗红/鲜红色血便)。
- 影像学确认憩室:CT小肠成像(CTE)或小肠钡剂造影明确显示小肠憩室结构。
- 排除其他出血源:通过胃镜/结肠镜排除上消化道及结直肠出血病因。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典型腹痛定位:脐周或右下腹持续性钝痛(≥VAS 4分)。
- 急性失血表现:血红蛋白24小时内下降>20 g/L,或出现心动过速(>100次/分)伴体位性低血压。
- 粪便隐血强阳性:连续3次粪便隐血试验(FOBT)≥+++。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小肠憩室出血诊断流程 │
└───────────────────────────────┘
│
┌───────┴───────┐
▼ ▼
┌─────────────┐ ┌─────────────┐
│ 初筛检查 │ │ 定位/定性检查 │
├─────────────┤ ├─────────────┤
│ 血常规+网织红 │ │ CT小肠成像(CTE) │
│ 粪便隐血试验 │ │ 核素扫描(99mTc) │
│ 凝血功能 │ └─────────────┤
└─────────────┤ │
│ ▼
▼ ┌─────────────┐
┌─────────────┐ │ 介入诊断 │
│ 阳性 → 进阶检查│ ├─────────────┤
└─────────────┘ │ 血管造影 │
│ 小肠镜(DBE/胶囊) │
└─────────────┘
- 判断逻辑:
- CTE:憩室表现为肠壁外囊袋状突起,伴腔内高密度影(活动性出血);肠壁增厚>3mm支持炎症。
- 核素扫描:99mTc标记红细胞在憩室区异常浓聚(灵敏度>90%),适用于间歇性出血。
- 血管造影:造影剂外溢呈"云雾征",可同步栓塞治疗。
- 小肠镜:
- DBE:直视下见憩室开口渗血/血管裸露(确诊金标准)
- 胶囊内镜:适用于DBE禁忌者,出血灶表现为红色斑块/血痂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Hb<80 g/L:提示重度失血,需紧急输血。
- 网织红细胞>2%:反映骨髓代偿性增生(出血后3-5天达峰)。
-
凝血功能:
- INR>1.5或APTT延长:需排查凝血障碍性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提示合并憩室炎,需加用抗生素。
-
粪便检测:
- 隐血持续阳性:即使无显性出血,也需警惕慢性失血。
-
铁代谢指标:
- 血清铁<8 μmol/L + 铁蛋白<15 μg/L:确诊缺铁性贫血,需长期铁剂治疗。
四、诊断路径总结
- 紧急评估:对休克患者立即补液输血,稳定生命体征。
- 初筛定位:CTE/核素扫描明确出血部位(>90%位于空肠)。
- 确诊干预:优先选择DBE(诊断率95%+治疗率80%),次选血管造影栓塞。
- 慢性管理:胶囊内镜监测复发,铁剂纠正贫血。
参考文献:
- ACG《下消化道出血管理指南》(2024)
- ESGE《小肠出血诊断共识》(2023)
- 《希氏内科学》(第27版)憩室病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