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穿孔或脓肿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with perforation or abscess
编码DD00.00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with perforation or abscess、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穿孔或脓肿
缩写肠憩室炎并穿孔/脓肿
别名肠憩室感染合并穿孔、肠憩室感染并发脓肿、肠憩室病并发穿孔或脓肿、不明部位肠憩室炎并发症、肠憩室炎并发严重并发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穿孔或脓肿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穿孔或脓肿(ICD-11编码:DD00.00)是指肠道(未特指具体解剖部位)的憩室发生炎症并继发穿孔或脓肿形成的疾病。憩室是肠壁的袋状结构突出,当其发生炎症时称为憩室炎。若炎症进展导致全层肠壁破裂则为穿孔;感染局限化则形成脓肿。
病因学特征
-
炎症过程:
- 憩室炎主要因憩室颈部梗阻导致腔内压力升高,引发局部缺血和微穿孔,细菌增殖引发炎症反应。持续炎症可导致憩室壁坏死穿孔。
- 穿孔后肠内容物外溢可能引发局限性脓肿(被周围组织包裹)或弥漫性腹膜炎,取决于局部防御机制与感染扩散间的平衡。
-
病理生理机制:
- 穿孔机制:肠腔内压力升高(如肠蠕动异常、粪便嵌塞)导致憩室壁缺血坏死,而非单纯机械性损伤。炎症介质(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加剧组织破坏。
- 脓肿形成:穿孔后机体通过网膜包裹、纤维蛋白沉积等机制局限感染,形成包含坏死组织、细菌和炎性细胞的脓腔。
-
危险因素:
- 肠道动力异常(如慢性便秘)
- 低膳食纤维摄入
- 免疫抑制状态
- 长期使用NSAIDs或皮质类固醇
病理机制
-
炎症进展阶段:
- 初期为憩室黏膜层炎症,逐步累及全层肠壁。炎症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破坏胶原结构导致壁薄弱。
- 透壁性炎症可引发浆膜面纤维蛋白渗出,形成与周围器官的粘连,此过程可能限制穿孔后感染的扩散。
-
感染扩散模式:
- 微小穿孔可通过局部防御机制局限化,形成肠周脓肿(如系膜内或盆腔脓肿)。
- 未局限化的感染可沿结肠旁沟扩散,引起化脓性腹膜炎。慢性感染可能侵蚀邻近器官形成瘘管(如结肠膀胱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部位取决于病变肠段(左结肠常见左下腹痛,右结肠或小肠病变可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痛),穿孔时疼痛骤增并范围扩大。
- 全身炎症反应:发热(>38.5℃)、心动过速、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 腹膜刺激征:肌卫、反跳痛提示感染扩散至腹膜腔。
- 肠功能障碍: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
- 影像学证据:CT可见肠壁增厚、憩室周围脂肪条索、游离气体(穿孔)或液性包块(脓肿)。
参考文献:《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UpToDate》临床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