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牙吸收或缺失异常Unspecified Anomalies in tooth resorption or loss
编码LA30.5Z
关键词
索引词Anomalies in tooth resorption or loss、未特指的牙吸收或缺失异常、牙吸收或缺失异常
缩写LA30-5Z
别名牙齿吸收异常、牙缺失异常、牙齿吸收问题、牙吸收异常、牙吸收症、牙齿吸收症、牙缺失问题、未明牙吸收或缺失
未特指的牙吸收或缺失异常(ICD-11: LA30.5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根尖X线片或锥形束CT(CBCT)显示牙根进行性吸收(长度缩短≥30%或形态不规则)。
- 牙槽骨垂直/水平吸收(骨高度降低≥30%),且排除牙周炎等明确病因。
- 影像学证据: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进行性牙齿松动:Miller松动度≥II度(颊舌向+垂直向松动)。
- 病因排除:临床与影像学排除龋齿、外伤、牙周炎、肿瘤等已知病因。
- 时间特征:吸收或缺失进展持续≥6个月。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牙周探诊深度≥4mm:伴牙槽嵴顶形态异常(非典型牙周病表现)。
- 无症状期影像学异常:早期X线片显示根管壁不规则/根尖透射影(特异性>80%)。
- 血常规轻度异常: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0×10⁹/L(发生率10%-20%)。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 --> B[影像学检查] A --> C[临床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根尖X线片) B --> B2(全景片/OPG) B --> B3(锥形束CT/CBCT) C --> C1(牙齿松动度评估) C --> C2(牙周探诊) C --> C3(牙龈退缩测量) D --> D1(血常规) D --> D2(微生物培养) D --> D3(遗传学筛查)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根尖X线片:首筛查工具,发现牙根缩短或根尖低密度影需警惕吸收。
- CBCT:金标准检查,三维量化吸收程度(吸收量>30%具诊断意义)。
- 临床检查:
- 松动度II度+探诊深度≥4mm:提示支持结构破坏,但需排除牙周炎(无溢脓/出血)。
- 牙龈退缩>2mm:伴牙根暴露时支持外吸收诊断。
- 实验室检查:
- 微生物培养阳性:检出伴放线聚集杆菌等病原体时需鉴别继发感染。
- 遗传学阴性:排除PAX9/MSX1突变可支持"未特指"分类。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白细胞>10×10⁹/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需抗炎治疗并监测吸收进展。
- 处理建议:联用CRP检测,若>5mg/L提示需干预。
-
微生物培养:
- 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提示继发感染可能加速吸收,需靶向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
-
血清钙/磷检测:
- 血钙>2.6mmol/L: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需排查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
遗传学检测:
- PAX9/MSX1突变阳性:需重新归类为"遗传性牙缺失",终止"未特指"诊断。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
- 影像学(CBCT吸收证据) + 临床松动度≥II度 → 初步诊断
- 排除已知病因 → 确诊
- 警示征象:
- 无症状期X线异常 + 牙周探诊深度≥4mm → 早期干预指征
- 实验室作用:
- 血常规/微生物检测用于鉴别继发因素,遗传学检测用于排除误诊。
参考文献:
- 《口腔颌面放射学诊断标准》(国际口腔放射学会)
- 《牙周病分类国际共识》(2017)
- ICD-11牙发育异常诊疗指南(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