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以面部或四肢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Unspecified Syndromes with face or limb anomalies as a major feature
编码LD25.Z
关键词
索引词Syndromes with face or limb anomalies as a major feature、未特指的以面部或四肢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以面部或四肢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未特指的以面部或四肢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排除性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排除所有已知特定综合征(如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Rubinstein-Taybi综合征等)。
- 多学科联合确诊:需遗传学家、影像科医师及临床医师共同确认表型不符合现有分类体系中的特定综合征。
-
必须条件:
- 核心畸形组合:
- 至少存在一项显著面部畸形(如颅缝早闭、眶距异常、鼻梁低平)合并一项四肢畸形(如轴前/轴后肢体缺陷、关节挛缩)。
- 影像学证据:X线/CT/MRI证实骨骼发育异常(如颅面骨畸形、手足骨骼形态异常)。
- 核心畸形组合:
-
支持条件:
- 次要表型支持:
- 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心血管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缺陷、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 孕期致畸原暴露史(需经毒理学评估确认)。
- 实验室阈值: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未检出已知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
-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检出意义未明变异(VUS),需符合ACMG分类标准中的可能致病性(PM1/PM2/PP3)。
- 次要表型支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影像学评估
├── 头颅三维CT(评估颅缝闭合及面部骨骼形态)
├── 四肢X线(检测肢体骨骼畸形)
└── 脊柱MRI(筛查隐性脊柱裂/脊髓栓系)
└── 实验室检测
├── 染色体核型分析(排除非整倍体)
├── 基因检测(CMA/WES/全基因组测序)
└── 代谢筛查(排除先天性代谢病)
└── 功能评估
├── 超声心动图(筛查心脏结构异常)
├── 脑电图(评估癫痫风险)
└── 发育量表(Griffiths/DASI评估智力及运动功能) -
判断逻辑:
- 头颅三维CT:
- 冠状缝/矢状缝早闭伴"塔状颅"提示颅面骨发育异常,需与FGFR相关综合征鉴别。
- 颧骨发育不全合并下颌后缩需警惕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
- 基因检测:
- CMA阴性但WES检出多个低外显率变异(如DYNC1H1、FLNB),需结合表型进行致病性再分类。
- 超声心动图:
- 发现圆锥动脉干畸形(如法洛四联症)需优先排除22q11.2微缺失综合征。
- 头颅三维CT: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基因检测:
- CMA检出15q11.2 BP1-BP2微缺失:
- 可能解释神经发育迟缓,但需排除Burnside-Butler综合征。
- WES检出COL2A1杂合变异:
- 若伴随脊椎骨骺发育不良,需重新评估是否为Stickler综合征非典型表现。
- CMA检出15q11.2 BP1-BP2微缺失:
-
生化指标:
-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儿童>500 U/L):
- 提示骨代谢异常,需排查低磷性佝偻病或成骨不全症。
- 血清钙/磷比例异常:
- 结合PTH水平可鉴别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继发的颅面畸形。
-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儿童>500 U/L):
-
影像学定量参数:
- 眶内距/眶外距比值>1.5:
- 提示眶距增宽症,需与额鼻发育不良综合征鉴别。
- 掌骨征阳性(第4掌骨长度/第5掌骨<0.85):
- 提示肢端发育不良,常见于染色体微重复综合征。
- 眶内距/眶外距比值>1.5:
四、诊断流程要点
- 优先排除策略:
- 按OMIM数据库进行表型驱动基因检测,逐步排除已知综合征(如FGFR3/PTPN11等基因检测)。
- 动态评估原则:
- 对婴幼儿患者每6个月进行发育追踪,迟发性表型(如认知倒退)可能提示代谢性疾病。
- 家系验证必要性:
- 对WES检出的候选变异需进行父母来源分析,新生突变需通过Sanger测序确认。
参考文献:
- 《先天性畸形分子诊断指南》(ACMG 2024)
- 《发育异常影像学评估专家共识》(ISDS 2023)
- 《未分类先天异常多学科诊疗白皮书》(WHO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