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Sinus venosus defect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LA8E.2

关键词

索引词Sinus venosus defect、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静脉窦缺损、静脉窦交通
同义词Sinus ven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Sinus venosus communication
缩写SVASD
别名静脉窦-心房交通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属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亚型,其缺损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房间隔区域。该缺损导致腔静脉血液部分流入左心房,形成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尽管传统上称为“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但因其解剖位置特殊且常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部分学者认为“静脉窦-心房交通”的表述更强调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病因学特征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的发生与胚胎期心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

  1. 胚胎发育障碍:胚胎第4-6周,静脉窦未能完全融入右心房或房间隔发育异常,导致上/下腔静脉入口处与左心房之间形成异常通道。
  2. 遗传因素:某些染色体异常(如22q11微缺失)或综合征(如Holt-Oram综合征)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但与唐氏综合征的直接关联尚不明确。
  3. 环境因素:妊娠早期母体暴露于致畸物质(如酒精、抗癫痫药物)可能干扰心脏发育,但其特异性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病理机制

  1. 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分流可引发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仅在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双向分流时才会出现低氧血症。
  2. 解剖结构变异
    • 上腔静脉型常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至右心房
    • 下腔静脉型可能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
      上述变异可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紊乱。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无症状期:儿童期多无症状,常在成年后因心脏杂音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 非特异性症状: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悸、乏力,但典型呼吸困难较少见
    • 并发症相关症状: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可表现为紫绀、咯血;右心衰竭时出现下肢水肿、肝肿大

参考文献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6): 552.
  • 家庭医生在线关于房间隔缺损的相关资料。
  • 百度百科对于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手术的解释。
  • 好大夫在线提供的房间隔缺损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