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脾结构发育异常Other specified 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spleen
编码LB22.Y
关键词
索引词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spleen、其他特指的脾结构发育异常、先天性脾畸形、脾脏畸形NOS、迷行脾、先天性脾分叶、脾分叶、先天性脾肥大、先天性脾大、先天性巨脾、先天性脾发育不良
缩写其他特指脾结构发育异常、脾结构发育异常
别名先天性脾脏畸形、脾脏结构发育缺陷、脾脏发育异常
其他特指的脾结构发育异常(LB2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超声、CT或MRI证实脾脏存在以下至少一项结构异常:
- 解剖位置异常(如盆腔迷行脾)
- 数量异常(如多脾症≥2个独立脾结节)
- 形态学异常(如分叶脾、先天性巨脾/脾发育不良)
- 排除获得性病变:
- 无门脉高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继发性脾脏异常证据。
- 影像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荚膜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 血细胞异常(血小板增多、溶血性贫血)
- 伴随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心血管畸形、内脏转位)
- 免疫学异常:
- IgM水平显著降低(<40 mg/dL)或特异性抗体应答缺陷。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影像学证据+排除获得性病变。
- 若合并先天性综合征(如多脾综合征),需符合以下至少两项:
- 内脏异构(左侧异构)
- 心血管畸形(房间隔缺损、下腔静脉中断)
- 胆道闭锁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 影像学检查 │
├─────────┬─────────┤
│ 超声(初筛) │ CT/MRI(确诊)│
└─────────┴─────────┘- 超声检查:
- 判断逻辑:首选筛查手段,可快速评估脾脏大小、位置及分叶特征。
- 异常意义:发现脾脏异位或多脾结节时需进一步CT/MRI确认。
- 增强CT/MRI:
- 判断逻辑:三维重建明确脾脏解剖细节,鉴别副脾与多脾症。
- 关键指标:脾脏数量(多脾症≥2个独立脾结节)、血管走行异常。
- 超声检查:
-
血液学检查树:
┌───────────────────────┐
│ 血液学评估 │
├─────────┬─────────┤
│ 血常规 │ 骨髓穿刺 │
└─────────┴─────────┘- 血常规:
- 判断逻辑:血小板>450×10⁹/L提示脾功能减退,需结合影像学。
- 骨髓穿刺:
- 判断逻辑: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导致的继发脾肿大。
- 血常规:
-
免疫学检查树:
┌───────────────────────┐
│ 免疫功能评估 │
├─────────┬─────────┤
│ 免疫球蛋白 │ 流式细胞术 │
└─────────┴─────────┘- 免疫球蛋白定量:
- 判断逻辑:IgM<40 mg/dL提示体液免疫缺陷,需补充疫苗接种。
-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判断逻辑:CD19+B细胞比例降低提示脾源性免疫功能不全。
- 免疫球蛋白定量: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血小板增多(>450×10⁹/L):脾脏扣押功能减退,需排查先天性脾发育不良。
- 血红蛋白降低(<110 g/L):若合并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溶血可能。
-
免疫球蛋白:
- IgM显著降低(<40 mg/dL):提示抗荚膜细菌抗体生成障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影像学参数:
- 脾脏长度>13 cm(成人):结合脾门厚度>5 cm可诊断先天性巨脾。
- 脾脏指数(长×宽×厚)>480 cm³:提示病理性脾肿大,需排除储存性疾病。
-
血管造影:
- 脾动脉迂曲/动脉瘤:提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需介入评估破裂风险。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高分辨率影像学(CT/MRI)确认解剖异常,并排除获得性疾病。
- 功能评估重点:血常规(血小板动态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疫苗接种反应。
- 多学科协作:合并心血管畸形时需联合心超、腹部血管成像全面评估。
参考文献:
- 《先天性脾脏畸形诊断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23)
- Radiology: Imaging of Congenital Spleen Anomalies (JAMA Network, 2022)
- 《免疫缺陷病诊疗指南》(国家卫健委,2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