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硬化病Osteopetrosis
编码LD24.10
关键词
索引词Osteopetrosis、骨硬化病、大理石状骨病、骨质石化病、石骨症、阿耳伯斯·尚堡氏病(Albers Schonberg diseas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病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石骨症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石骨症2型、Albers-Schönberg综合征、Albers-Schönberg病、Albers-Schönberg石骨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骨硬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石骨症、骨硬化病伴肾小管酸中毒、石骨症伴肾小管酸中毒、婴儿骨硬化病伴神经轴索营养不良、中轴骨致密化、中间型骨硬化病
同义词ivory bones、marble bone disease、marble bones
缩写骨硬化症、Osteo-sclerosis
别名成骨不全性骨硬化症、遗传性骨硬化症、Hereditary-Osteo-sclerosis
骨硬化病(LD24.10)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骨痛与骨折:
- 骨痛:常见于恶性型(幼年型),表现为深部骨骼钝痛或局部压痛(高,70%-90%)。
- 病理性骨折: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多见于长骨和脊柱(恶性型高,80%-90%;良性型低,10%-20%)。
- 视力与听力障碍:
- 视力下降或失明:因视神经管狭窄压迫视神经(恶性型常见,50%-70%)。
- 听力减退或耳聋:颞骨硬化压迫听神经(恶性型较少见,20%-30%)。
- 全身性症状:
- 贫血:骨髓腔闭塞导致造血障碍,表现为苍白、乏力(恶性型高,90%-100%)。
- 反复感染与出血:因全血细胞减少(恶性型常见,60%-80%)。
非典型症状
- 生长发育迟缓:见于恶性型婴幼儿,表现为身高落后、头颅增大(高,80%-90%)。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脑积水(恶性型较少见,20%-3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肝脾肿大:因髓外造血代偿(恶性型高,80%-90%;良性型罕见)。
- 颅面畸形:方颅、前囟延迟闭合、鼻梁塌陷(恶性型常见,60%-70%)。
- 骨骼畸形:长骨弯曲(如髋内翻)、鸡胸、脊柱侧弯(恶性型高,50%-70%)。
非典型体征
- 低钙血症相关体征:手足搐搦、肌肉痉挛(恶性型较少见,10%-20%)。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钙升高、骨痛加剧(恶性型少见,5%-10%)。
实验室特征
- 血常规异常:
- 贫血(恶性型:Hb <90g/L,90%-100%)、血小板减少(50%-70%)、中性粒细胞减少(60%-80%)。
- 外周血可见幼稚红细胞和白细胞(恶性型,30%-50%)。
- 生化指标:
- 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良性型常见,60%-80%)。
- 低钙血症(恶性型,20%-30%)。
影像学特征
- X线表现:
- 全身骨密度增高:呈“大理石样”或“粉笔样”改变(特异性高,100%)。
- 骨中骨征(夹心椎):椎体上下缘致密、中央透亮(恶性型高,70%-90%)。
- 长骨干骺端杵状膨大(Erlenmeyer烧瓶样畸形)(恶性型,60%-80%)。
- CT/MRI:
- 颅底孔道狭窄(视神经孔、内听道)(恶性型,50%-70%)。
- 骨髓腔闭塞、髓外造血灶(肝脾肿大区域)。
流行病学数据
- 发病率:总体发病率约1/20万,恶性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1/50万,良性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20万。
- 致死率:未治疗的恶性型患儿1岁内死亡率达70%-80%(因感染或出血)。
参考文献:
- 《实用内科学》(第15版)对骨硬化病的分类及实验室特征描述。
- 《中华儿科杂志》关于恶性型骨硬化病的临床研究(2018年)。
- 《骨代谢疾病诊疗指南》对影像学特征的标准化描述。
注:临床表现因遗传类型(恶性型/良性型)和年龄差异显著,恶性型需早期干预(如骨髓移植),而良性型以监测骨折和神经压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