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编码BD11.0
关键词
索引词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舒张射血分数、HFp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性左心室衰竭、心肌病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继发于心肌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继发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心肌炎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继发于心肌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继发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继发于心脏瓣膜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保留射血分数的左室衰竭NYHAⅠ级、保留射血分数的左室衰竭NYHAⅡ级、NYHA心功能III级保留射血分数的左心室衰竭、保留射血分数为NYHA IV级的左心衰竭、慢性舒张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同义词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with preserved systolic ejection fraction、HFpEF -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diastolic ejection fraction
缩写HFpEF、舒张性心力衰竭
别名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舒张期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舒张性心衰、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保留射血分数的左心衰竭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严重度
--NYHA 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NYHA IV级-无法在没有不适的情况下从事任何体力活动--NYHA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NYHA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具有病因
--高血压性肾病 心脏瓣膜病
BB92.1非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62二尖瓣脱垂BB62.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二尖瓣脱垂BB62.Z未特指的二尖瓣脱垂BB91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B91.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B91.Z未特指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C0Z未特指的心脏瓣膜病BB83三尖瓣脓肿--肺动脉瓣疾病BB9Y其他特指的肺动脉瓣疾病BB9Z未特指的肺动脉瓣疾病BC02.40源自动脉干的新主动脉瓣获得性狭窄BB65二尖瓣破裂BB63.1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84三尖瓣破裂BC01人工瓣膜病BB70.0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BB62.1退行性二尖瓣脱垂BB60.0风湿性二尖瓣狭窄BB7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B71.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B71.Z未特指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疾病BB7Y其他特指的主动脉瓣疾病BB7Z未特指的主动脉瓣疾病BB92.0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62.0风湿性二尖瓣脱垂BC02.3获得性肺源性新主动脉瓣异常BC02.3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肺源性新主动脉瓣异常BC02.3Z未特指的获得性肺源性新主动脉瓣异常BB70.1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BB61.0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疾病BB8Y其他特指的三尖瓣疾病BB8Z三尖瓣疾病,未特指BB71.0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B81.0风湿性三尖瓣关闭不全BC00多瓣膜疾病BB73主动脉瓣脓肿--二尖瓣疾病BB6Y其他特指的二尖瓣疾病BB6Z未特指的二尖瓣疾病BB63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63.Z未特指的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60二尖瓣狭窄BB60.Z未特指的二尖瓣狭窄BB82三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82.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三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82.Z未特指的三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80.0风湿性三尖瓣狭窄BC02.2心室双入口获得性共同房室瓣异常BB63.0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72.0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80三尖瓣狭窄BB80.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三尖瓣狭窄BB80.Z未特指的三尖瓣狭窄BB64二尖瓣脓肿BC02.41源自动脉干的新主动脉瓣获得性反流BC02.31肺源性的移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B74主动脉瓣脱垂BB72.1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C02.1获得性动脉干瓣膜异常BC02先天畸形瓣膜的获得性异常BC02.Y其他特指的先天畸形瓣膜的获得性异常BC02.Z未特指的先天畸形瓣膜的获得性异常BB90肺动脉瓣狭窄BB90.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BB90.Z未特指的肺动脉瓣狭窄BB61二尖瓣关闭不全BB61.Y其他特指的二尖瓣关闭不全BB61.Z未特指的二尖瓣关闭不全BB72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72.Z未特指的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91.0风湿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B90.0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BB81三尖瓣关闭不全BB81.Y其他特指的非风湿性三尖瓣关闭不全BB81.Z未特指的三尖瓣关闭不全BB93肺动脉瓣脓肿BC02.4源自动脉干的新主动脉瓣获得性异常BC02.4Y其他特指的源自动脉干的新主动脉瓣获得性异常BC02.4Z未特指的源自动脉干的新主动脉瓣获得性异常BC02.30肺源性的移植主动脉瓣狭窄BB60.1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BB92肺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92.Z未特指的肺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C02.0双心室连接获得性共同房室瓣异常BB82.0风湿性三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BB70主动脉瓣狭窄BB70.Y其他特指的主动脉瓣狭窄BB70.Z未特指的主动脉瓣狭窄BB70.Z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BB70.Z2型糖尿病BB70.Z高血压性心脏病BA5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BA52.Z未特指部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1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1Z未特指的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2非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11自体旁路移植静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0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10自体旁路移植动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超重、肥胖或特定的营养过剩
5B91.2氯化钠过多5B91.4铝过多5B90.3大剂量维生素B6综合征5B80.1局部多脂症5B91.5锰过多5B91.1锌过多5B90.0维生素A过多症5C1Y其他特指的超重、肥胖或特定的营养过剩5C1Z未特指的超重、肥胖或特定的营养过剩5B81肥胖症5B81.Y其他特指的肥胖症5B81.Z未特指的肥胖症5B80.00婴儿、儿童或青少年超重5B80.0超重5B80.0Z未特指的超重--超重或肥胖--某些特指的营养素过剩5B9Y其他特指的营养素过剩5B9Z未特指的某些特指的营养素过剩5B80.01成人超重5B81.0能量失衡引起的肥胖5B90维生素过量5B90.Y其他特指的维生素过量5B90.Z未特指的维生素过量5B81.01成人肥胖5B80超重或局部多脂症5B91.3氟过多5B81.00儿童或青少年肥胖5B90.2维生素D过多症5B91矿物质过多5B91.Y其他特指的矿物质过多5B91.Z未特指的矿物质过多5B81.1药物性肥胖症5B90.1高胡萝卜素血症5B91.0高钙血症5B91.01型糖尿病5B91.0糖尿病,未特指类型 心肌或心腔疾病
BC42心肌炎BC42.Y其他特指的心肌炎BC42.Z未特指的心肌炎BC41.0获得性心室间交通BC42.3风湿性心肌炎BC43.10家族性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BC43.01非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BC43.1肥厚型心肌病BC43.1Y其他特指的肥厚型心肌病BC43.1Z未特指的肥厚型心肌病BC43.0扩张型心肌病BC43.0Z未特指的扩张型心肌病BC43.3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BC43.20非家族性限制型心肌病BC4Y其他特指的心肌或心腔疾病BC4Z未特指的心肌或心腔疾病BC44致密化不全心肌病BC45心脏肥大BC43心肌病BC43.Y其他特指的心肌病BC43.Z未特指的心肌病BC43.4药物或其他外部物质引起的心肌病BC43.2限制型心肌病BC43.2Y其他特指的限制型心肌病BC43.2Z未特指的限制型心肌病BC40获得性心房异常BC40.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心房异常BC40.Z未特指的获得性心房异常BC46心内血栓形成,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C43.12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BC43.00家族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BC43.5应激性心肌病BC42.0巨细胞心肌炎BC42.1感染性心肌炎BC41获得性心室异常BC41.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心室异常BC41.Z未特指的获得性心室异常BC43.6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BC42.2过敏心肌炎BC43.7糖尿病性心肌病BC40.0获得性心房间交通BC43.11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5A13 糖尿病,其他特指类型
5A13.2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13.1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5A13.5非特定免疫介导性糖尿病5A13.0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引起的的糖尿病5A13.6其他遗传综合征引起的的糖尿病5A13.3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13.Y其他特指原因引起的糖尿病5A13.4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5A13.7临床定义的亚型或综合征引起的糖尿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力衰竭,其特征是患者存在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保持在正常或相对较高的水平(通常≥50%)。HFpEF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在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即心脏在充盈期不能有效松弛,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病因学特征
-
危险因素: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改变,影响心脏舒张能力。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心肌肥厚,降低心脏顺应性,增加舒张期压力负荷。
-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通过多种机制损伤心肌细胞,引发微血管病变和心肌僵硬。
- 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心脏工作负担,促进心肌重塑。
- 慢性肾病:肾脏功能不全时体内液体平衡失调,加重心脏负荷。
-
基础疾病:
- 冠状动脉疾病:冠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
- 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等均可干扰正常的心脏泵血过程。
-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非缺血性心肌异常。
- 心肌炎:病毒或其他感染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损害心肌结构和功能。
- 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能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性能。
病理机制
-
心肌结构变化:
- 长期高血压或其他因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减少了心肌弹性,阻碍了心腔的有效填充。
- 心肌内胶原蛋白沉积增多,进一步限制了心脏的舒张能力。
-
神经内分泌激活:
-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强,共同作用于心脏,加剧心肌重构并促进钠水潴留。
- 利钠肽系统被激活作为机体代偿反应之一,但长期高水平利钠肽亦提示预后不良。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受损,造成外周血管阻力上升,增加了心脏后负荷。
-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减少了心肌供氧量,进而影响整体心脏功能。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呼吸困难: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
- 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也可能累及腹部形成腹水。
- 疲劳乏力:由于全身血液循环不畅所致,患者常感觉疲乏无力。
- 心悸:部分病人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如房颤等。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