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和败血症虽然名字里都有“血”,但其实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一个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细胞“叛变”),一个是严重的全身感染(“外敌”入侵血液),从发病原因到治疗、预防都大不相同。
发病机制:“细胞叛变”vs“外敌入侵”的本质区别
白血病是血液里的“坏细胞造反”——原本负责生成正常血细胞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基因突变(比如常见的费城染色体异常),变成了不受身体控制、疯狂增殖的“白血病细胞”,这些坏细胞会挤走骨髓里的正常细胞,导致血液系统功能紊乱。它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比如装修中的有害气体、工业用苯)、电离辐射等。
败血症则是“外敌打进血液里”——当身体的免疫屏障(比如皮肤、黏膜)受损时,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就会突破防线,跑到血液循环里大量繁殖,还会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现在耐药菌感染越来越多,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都是常见的“元凶”。
临床表现:不一样的“报警信号”
白血病的典型表现可以总结为“三低一高”:红细胞少了会贫血,总觉得乏力、头晕;血小板少了容易出血,比如牙龈反复出血、身上莫名出现瘀斑;正常白细胞少了就老得感冒、发烧(因为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伴随肝脾、淋巴结肿大(比如脖子上能摸到小肿块,肚子胀)。约6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会有胸骨压痛——就是胸骨中间一按就疼,这是因为骨髓里坏细胞太多、压力变大导致的,是白血病比较有特点的表现。
败血症的表现更像“全身被炎症攻击”,可以概括为“三热两危”:突然发高烧、打寒战(像被泼了冷水一样发抖);身上出现带血的皮疹(比如小红点或瘀斑);病情进展很快,可能突然出现休克(比如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或多个器官功能出问题(比如肾、肺不好)。要注意,老人、免疫力差的人(比如吃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能不发烧,反而体温偏低,这更危险,一定要警惕。
诊断要点:实验室检查帮你“分清敌我”
白血病的诊断要做三步检查:第一步查血常规,能发现异常的白细胞(比如数量特别多或特别少);第二步做骨髓穿刺——如果骨髓里的原始坏细胞超过20%,就能确诊白血病;第三步通过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明确具体是哪种类型的白血病(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这对治疗很关键。现在分子遗传学检查已经成了分型的核心依据,能帮医生更精准治疗。
败血症的确诊需要两个“证据”:一是两次血培养都查到同一个病菌(说明病菌确实在血液里);二是降钙素原(反映全身炎症的指标)明显升高(超过2ng/mL)。现在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3小时内就能查到病原体,比以前快多了,能帮医生更早用药。
治疗策略:针对“病根”精准出招
白血病的治疗是“分层打击”:化疗加靶向药是基础方案,能杀死坏细胞;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的患者效果不错,很多人用了之后能完全缓解;造血干细胞移植还是重要的“终极手段”,适合一些年轻、病情重的患者。现在还有新型药物组合,能延长老年患者的生存期,让他们也能得到有效治疗。
败血症的治疗要抢“黄金时间窗”:发病早期先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病菌),等药敏结果出来再调整成针对性药物;液体复苏要动态监测(比如看血压、尿量),避免补太多或太少;血液净化技术能帮忙清除血液里过多的炎症因子,改善炎症失衡;如果出现难治性休克,早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提高预后。
预防与监测:把风险“挡在门外”
白血病的预防重点是“减少诱因”:少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比如装修后多通风、避免长期接触油漆)能显著降低发病率;接种EB病毒等疫苗(某些病毒感染和白血病有关);高危人群(比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有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查血常规,早发现异常。另外,微小残留病监测能有效预测复发——就是治疗后查骨髓里有没有残留的坏细胞,能早干预。
败血症的预防要“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高血糖会削弱免疫力),能降低感染风险;输液、插尿管等操作要规范(避免病菌通过导管进入体内);术后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感染)。ICU里的集束化护理(比如定期换敷料、严格洗手)能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对重病患者很重要。
总之,白血病是“细胞叛变”的恶性肿瘤,败血症是“外敌入侵”的严重感染,虽然都和“血”有关,但本质、表现、治疗完全不同。早识别身体的“报警信号”、早干预,同时做好预防(比如减少有害物接触、控制基础病),才能更好守护血液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