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年查认知功能,快行动起来!
2025-10-10 09:55:01阅读时长3分钟1415字
认知障碍可不是小事儿,它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远超我们想象。近期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高达15.5%,痴呆患病率在6.0% - 6.19%之间,而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但要知道,认知障碍并非正常衰老现象,而是一种可干预的疾病状态。早期识别认知障碍,能降低10% - 15%的痴呆转化风险。《混合性认知障碍诊治专家共识》还指出,混合性认知障碍(MixCI)不仅高发,还容易被低估。所以,科学认知并积极行动起来,刻不容缓!
如何抓住认知障碍早期干预“黄金期”?
- 核心症状大盘点:认知障碍的症状有很多,记忆力减退是常见症状之一,比如患者可能会重复提问,或者忘记重要事件。语言方面,会出现找词困难的情况。执行功能也会下降,连做饭这样的日常任务都难以完成。空间定向能力变差,容易迷路,判断力也会出现异常,可能穿着与季节不符的衣服。对于混合性认知障碍患者,由于其病理特征,这些症状可能会叠加出现。
- 家庭自查小妙招:在家可以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初步筛查。不过要注意,量表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最终还得结合专业诊断。还有个“3分钟快速自检清单”,比如是否频繁忘记约见、是否混淆时间和地点等,大家可以试试。
- 黄金干预期行动指南: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要在3个月内去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要是延迟就诊,治疗窗口可能就会关闭。就诊前做好“三步就医准备”:记录症状时间线、整理用药清单、陪同就诊家属记录医生建议。
怎样全方位预防认知障碍?
- 控制血管危险因素:《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慢病管理指南》提出“五维控制法”,即血压<140/9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空腹血糖≤6.1mmol/L、LDL - C<2.6mmol/L、戒烟及HbA1c<7%。控制房颤、颈动脉斑块等心脑血管疾病,对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也很关键。
- 提升认知储备:制定“每周认知训练组合包”,每天花30分钟阅读,每周做2次数独或拼图,每月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使用智能手机。社交也不能少,每周至少进行3次面对面交流,参加兴趣小组能降低20%的认知衰退风险。
- 营养干预方案:地中海饮食是个不错的选择,每天要摄入深海鱼(如三文鱼,每周2次)、30g坚果、500g绿叶蔬菜,每周油炸食品摄入量控制在100g以内。还可以补充维生素D(600 - 800IU/日)和Omega - 3(1 - 2g/日),多吃富含这些营养的食物。
- 运动处方:遵循“3 - 5 - 7运动法则”,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每次运动强度达到≥5METs(心率达最大值70%),结合平衡训练降低跌倒风险。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要避免过度屏气的高强度运动。
认知障碍患者如何治疗与护理?
- 药物治疗管理: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能改善认知功能,一般在早餐后服用。如果出现恶心等副作用,可以与食物同服。要严格遵守用药时间,漏服超过48小时就得复诊调整方案。
- 非药物干预技术:“双重任务训练”很有趣,比如边走路边数台阶,每周进行3次,每次15分钟。每天听30分钟熟悉的音乐,也能改善情绪和定向力。
- 家庭安全防护:改造居家环境,安装防滑地垫、设置时间提示器、使用密码锁药箱。制作紧急联络卡,写上患者信息、疾病类型、紧急联系人。
- 沟通技巧训练:采用“四步有效沟通法”,降低语速(每分钟120字)、使用手势辅助、避免否定性语言、给予充足反应时间。家属每月参加支持小组,能降低30%的抑郁风险。 认知障碍是可防可控的,早期筛查、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治疗非常重要。呼吁40岁以上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已经出现症状的朋友要立即就医。混合性认知障碍患者尤其要关注血管危险因素的动态管理,把认知健康纳入终身健康管理计划。建议制定个人“认知障碍管理行动表”,包含年度体检项目、饮食记录模板、运动计划制定步骤等实用工具,大家可以照着做起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