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信任与健康科普

患者误把囊肿当监听器败诉,医患信任咋整?

作者:范致远
2025-10-01 10:55:01阅读时长2分钟985字
妇科卵巢囊肿医患信任健康科普医疗纠纷影像学检查医学术语患者教育术后随访医疗规范法律诉讼科普服务医学证据信息不对称专业解读科学认知

近期,辽宁省绥中县人民法院对一起特殊民事诉讼作出终审判决。59岁的叶某指控当地医院医生在2016年宫内节育器取出术时,私自在其子宫内植入“监听器”,称手机播放歌曲时能感知体内异常信号。经医学鉴定和影像学检查,其体内仅存在卵巢囊肿,并无“监听器”,法院最终驳回叶某全部诉求。这一事件凸显了健康科普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妇科检查“囊性回声”,到底是啥?

叶某2025年彩超显示的“左附件区囊性回声”,在妇科检查中很常见,通常是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或炎性包块等,多数为良性。当囊肿小于5厘米时,一般建议观察。这类囊肿可能和激素波动、排卵异常或既往盆腔手术史有关,和电子设备没有关系。医学影像中的“回声”只是描述组织密度差异,像囊肿内部液体是无回声,囊壁或周围组织可能是低回声。但公众容易把“回声”等影像学术语误解成“异物”。叶某就把囊肿误当成“监听器”,这是因为对医学术语理解片面,再加上网络信息误导,将“回声”与“信号”混淆,产生了妄想性认知。统计显示,我国妇科门诊约30%的育龄女性超声检查可见生理性囊肿,90%以上无需手术干预,可只有12%的患者能准确理解检查报告术语。

医疗操作有规范,证据缺失要败诉!

依据《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任何体内植入物都要在手术记录中标明规格、数量,还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真有“监听器”植入,医院肯定会留存相关文书,但本案中并没有。而且电子设备或金属异物若滞留体内,会引发金属过敏、慢性炎症、感染或影像学显影,可叶某既没有这些症状,CT/MRI检查也没发现异常。根据《民事诉讼法》,原告要承担医疗损害责任的初步举证责任。叶某没能提供手术中植入物的直接证据,“手机信号感应”的描述也没有科学依据,证据链断裂。这也提醒医患纠纷中的患者,要理性评估医学证据,别依赖主观臆测起诉,不然可能败诉。

医患信任咋重建?科学认知是关键!

患者对医疗技术不信任,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有些医生解释不足也会加剧误解。在叶某案中,医院没主动跟进术后随访,也没解释复查结果,导致她自行解读异常信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疗机构可以推行“检查报告解读服务”,通过图文手册或短视频解释“囊性回声”“积液”等术语,还可以提供24小时咨询热线。同时,要规范术后随访流程,对异常影像学结果主动联系患者,避免患者自行搜索网络信息产生焦虑。卫生部门可以联合媒体制作“医学影像术语科普专栏”,针对高发误解点进行场景化解释,并纳入基层卫生培训课程。类似纠纷中,患者可以通过第三方医学鉴定机构复核影像资料,避免因信息差引发诉讼。 面对身体检查异常,公众应通过专业渠道获取解读,医疗机构要加强科普,构建科学健康认知,减少医患误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