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血糖血压肺功能检查加入常规体检!
2025-10-02 09:25:01阅读时长3分钟1186字
近期,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攀升,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这三大慢性病发病率分别达到12.8%、27.5%和13.7%。然而,公众对这些疾病危害认知不足,规范治疗率低,导致严重并发症风险大大增加。下面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三种疾病的危害、现状及防控策略。
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谁才是健康“隐形杀手”?
- 糖尿病:病因和遗传与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像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有些患者没啥明显表现。它的并发症可不少,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都可能出现。防控时要关注空腹血糖和HbA1c(≥6.5%就能诊断糖尿病)。不过现在40岁以上人群筛查率不足30%,糖尿病前期患者也没得到针对性干预。
- 高血压:70%的患者都没症状,可长期血压升高会严重损伤靶器官。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每天盐摄入应<5克)、超重(BMI>24)、缺乏运动(每周得有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老年人群还有“夏季停药”的误区,让血压波动更大。
- 慢阻肺:吸烟是主要病因,贡献率达90%。典型症状是慢性咳嗽、气短,可肺功能检查普及率不足10%。有些患者把症状当成“老慢支”,结果耽误了诊断。高危人群没定期筛查,吸入药物依从性也差,这都是防控难点。
如何科学防控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
预防与早期筛查
- 糖尿病: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者每半年复查。同时要管理好体重(BMI控制在18.5 - 23.9),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饮食上减少精制碳水,多吃膳食纤维(像全谷物、豆类),还要限制红肉摄入。
- 高血压:每天用限盐勺控制盐量,选择DASH饮食(高钾低脂),戒烟,在家用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老年人要注意“白大衣高血压”,别自行停药,尤其是夏季血压波动的时候。
- 慢阻肺:核心是戒烟(包括二手烟),高危人群每年做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说明气流受限)。在家可以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下降30%就得赶紧就医。
治疗配合与自我管理
- 糖尿病:优先选GLP - 1RA或SGLT2i类药物(比如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波动规律。要是出现酮症酸中毒(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得马上去急诊。
- 高血压:规律吃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固定服药时间(比如晨起空腹)。突发头痛、视力模糊可能是高血压急症,要立即呼叫急救。
- 慢阻肺: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急性加重期(痰液变黄、呼吸困难加剧)要加用抗生素或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长期健康管理
- 糖尿病:每3个月查一次HbA1c,每年筛查眼底病变和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用APP记录饮食和血糖的关联。
- 高血压:每半年查颈动脉超声和肾功能,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调节情绪,避免剧烈波动。
- 慢阻肺: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参与肺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家里备上制氧机,血氧饱和度<90%就吸氧。 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都得“早筛、早治、长期管理”。建议大家把血糖、血压、肺功能检查加入常规体检,再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比如糖尿病患者调整饮食能降低58%进展风险,慢阻肺患者戒烟能延缓肺功能下降。呼吁基层医疗机构加强“三高共管”服务,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把慢性病防控关口往前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