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年反复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究竟多可怕?
近期,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诊了64岁的李女士。她自18岁起反复无征兆晕倒,最长一次意识丧失超十分钟,46年间辗转就医未确诊,最终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该病由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致血压骤降、心率减慢,引发脑供血不足。李女士情绪波动或久站时,心率骤降40%、血压暴跌60%,有心脏骤停风险。这一案例暴露公众对反复晕厥严重性认知不足,而安贞医院晕厥专病门诊开诊两周就号源告罄,凸显此类疾病高发与诊断需求的矛盾。
血管迷走性晕厥:“良性”表象下的致命危机
血管迷走性晕厥,虽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实则暗藏风险。其核心病理是自主神经与免疫系统交互失调,导致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常见诱因有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或情绪波动。当这些刺激出现,心脏收缩力与血管张力同步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血管扩张,造成脑灌注不足。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意外跌倒骨折、颅脑损伤,严重时因心率过缓诱发心脏停搏。该病占不明原因晕厥的50%以上,北京安贞医院数据显示,约30%初诊患者存在潜在心律失常风险,需排查心源性晕厥。
三种晕厥类型大揭秘,谁才是“夺命杀手”?
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比最高,多因情绪或体位变化诱发,虽致死率低,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长期管理诱因。心源性晕厥占20%-30%,由心脏结构异常或电活动紊乱引发,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突发猝死风险高,需通过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筛查。脑源性晕厥占比10%,但院外死亡率高达50%,像2025年7月30岁女性因肺栓塞下飞机后猝死就是典型案例。所以,任何不明原因晕厥都可能是潜在致命事件。
这些人易晕厥,日常防护要做好!
高危人群包括有既往不明原因晕厥史者、有家族性心律失常病史者、长期服用降压药或硝酸酯类药物患者、久坐或长途旅行者。建议高危人群年度体检做心脏彩超排查结构性异常、动态心电图捕捉间歇性心律失常,必要时做直立倾斜试验确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日常防护上,体位管理要遵循“30-30-30”原则,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情绪调控可通过深呼吸或冷敷颈动脉窦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疼痛或恐惧场景提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用药请遵医嘱);每日饮水量≥1.5L维持血容量,服药后避免立即洗澡。
晕厥急救全攻略,关键时刻能救命!
发现意识丧失者,要遵循黄金4分钟原则,立即判断呼吸,若无呼吸立即实施胸外按压,频率为100 - 120次/分钟,配合AED除颤可将猝死生存率提升至50%以上。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可让其平卧抬高双腿恢复血流,刺激咽喉诱发恶心反射(仅限清醒前短暂操作)。高危人群可佩戴植入式循环记录仪实时监测心律,或使用迷走神经刺激器预防发作。同时,要推广公共场所AED普及与急救培训,心源性晕厥高危者随身携带急救卡标注病史与用药禁忌。 晕厥并非小事,是全身系统失衡的警示。公众要破除误区,及时排查病因并做好防护,降低健康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