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障碍如何全程管理?这些妙招你知道吗!
认知障碍,像一个悄然潜入生活的“小偷”,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患者的记忆和生活自理能力。近期即将举办一场主题为“请你不要忘了我!认知障碍照护全解析”的直播,邀请到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吕继辉。专家指出,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关联性强,早期识别和科学照护对认知障碍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火眼金睛识别认知障碍早期症状?
认知障碍早期会出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要学会识别。近期记忆减退是常见症状,比如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快就忘;时间/空间定向障碍也不容忽视,患者可能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搞不清日期和季节;语言表达困难表现为说话时突然卡顿、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情绪波动也较为明显,可能变得焦虑、抑郁或易怒。 要识别这些症状,可以观察日常行为异常,如患者重复提问、突然迷路、原本健谈却突然沉默等。同时,记录异常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与患者既往表现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不要误以为是“正常衰老”,要立即带患者就医检查。
怎样从生活点滴预防认知障碍?
预防认知障碍,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在饮食上,可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深海鱼、坚果、绿叶蔬菜,控制盐糖摄入,适当补充Omega-3。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等,还可以结合平衡训练,降低跌倒风险。脑力激活也不能少,定期参与阅读、拼图、乐器演奏等益智活动,维持神经可塑性。此外,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戒烟限酒。
认知障碍如何诊断与配合治疗?
医学诊断认知障碍有一套流程。神经心理学测试如MMSE量表,能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脑部影像学(MRI/CT)可以查看脑部结构是否有病变;血液检测则能排除维生素缺乏等诱因。我们也可以使用“记忆自测表”或“时间/地点定向测试”进行自查,但最终还需结合专业诊断。 治疗上,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特定类型的认知障碍,药物治疗如仑卡奈单抗等靶向药物能清除β-淀粉样蛋白,但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监测副作用,如输液反应。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认知训练可通过记忆游戏、数字逻辑练习延缓认知衰退;运动疗法结合物理治疗师设计的康复运动,如太极拳,提升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心理支持方面,家属不要与患者争辩错误认知,可通过转移注意力、音乐疗法缓解其焦虑。多学科协作,让神经科、心理科、康复科联合诊疗,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照护有啥妙招?
家庭环境优化与安全防护很重要。设置清晰标识,如卫生间用大字体标签,安装防滑设施,减少跌倒风险。使用照片墙、日历提醒等“记忆工具”,帮助患者识别亲人和时间。 康复护理方面,饮食要低盐低糖,增加深海鱼、核桃等Omega-3来源,避免高脂肪食物。作息上,制定固定作息时间表,白天增加光照改善睡眠质量。疼痛管理可通过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式缓解关节疼痛,避免随意使用止痛药。 要留意并发症监测与心理调适。如果患者出现情绪持续低落、食欲骤减、睡眠障碍等抑郁预警信号,需及时就医。家属也可以加入认知障碍患者家属互助小组,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 定期随访与复诊也必不可少,明确复诊频率与检查项目,如认知功能评估、血液生化指标等,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认知障碍的全程管理,需要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患者和家属要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手段延缓病情进展。希望大家通过直播或专业机构获取更多资源,也呼吁社会关注认知障碍群体,减少歧视与误解,共同为他们构建支持性环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