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与应对

狂犬病多可怕?被咬后咋办?日常咋预防?一文说清!

作者:蓝季动
2025-10-03 11:35:01阅读时长3分钟1239字
感染科狂犬病狂犬病毒暴露分级伤口处理疫苗接种预防措施动物咬伤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灭活免疫球蛋白高风险人群宠物管理健康管理规范化处置社会联防联控

狂犬病,这一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病死率接近100%。它主要通过动物的抓咬伤传播,在我国,犬类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为了大家的健康,今天咱就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来好好了解狂犬病的危害、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

狂犬病有多可怕?如何识别暴露风险?

  • 发病机制与症状:生命的“隐形杀手”:狂犬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入侵者,通过神经入侵人体,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恐水、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而且发病后基本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情发展迅速,通常在发病后3 - 6天内因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
  • 暴露分级与风险评估:快速判断“危险系数”:暴露分为三级。I级暴露是完好的皮肤被舔舐,这种情况无需医学处置;II级暴露比如被狗轻咬或轻微抓伤,需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III级暴露就比较严重了,像贯穿性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或黏膜污染,以及直接接触蝙蝠等,必须立即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全程接种疫苗。举个例子,如果被小狗轻轻咬了一口,皮肤无破损,那可能就是I级暴露;要是有轻微抓伤但无出血,就可能是II级暴露;而如果有出血或贯穿性伤口,则是III级暴露。
  • 高危场景警示:这些人要格外小心:兽医、野外工作者等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还有接触流浪动物、饲养未接种疫苗宠物等行为也有较高风险。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暴露前免疫很有必要。

被动物咬伤后怎么办?规范化处置流程大揭秘

  • 伤口处理标准化操作:争分夺秒的“急救战”:被动物抓咬伤后,要尽快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消毒剂消毒。不过,如果伤口已经结痂,就不建议二次冲洗了。
  • 疫苗接种程序详解:两种方案任你选: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有“5针法”和“4针法”。“5针法”是在第0、3、7、14、28天各接种1剂;“4针法”是第0天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4针法”减少了就诊次数,更方便。如果某一剂次延迟接种,后续剂次顺延就行,无需重启程序。而且疫苗接种没有禁忌症,孕妇、儿童都能接种。
  • 被动免疫制剂使用规范:III级暴露的“救命稻草”:对于III级暴露者,必须同步使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它要按体重计算剂量,比如20IU/kg,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日常如何预防狂犬病?健康管理策略来助力

  • 高风险人群暴露前免疫计划:提前打好“预防针”:高风险人群可以按照第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的程序进行暴露前免疫。完成全程接种后再次暴露,如果在3个月内,一般无需加强;超过3个月则需在第0、3天各接种1剂。
  • 家庭宠物管理要点:爱宠也要“讲卫生”:家里养宠物的,要定期带宠物接种疫苗,避免它们与野生动物接触。就算是被自家宠物致伤,也需要规范处置伤口和接种疫苗。
  • 紧急情况与并发症应对:有备无患才安心:如果伤口同时存在破伤风风险,必要时应同时接种破伤风疫苗,并且要和狂犬病疫苗分不同部位注射。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低热、局部红肿等常见不良反应,一般不用太担心,多休息、多喝水,症状通常会自行缓解。

    狂犬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及时进行暴露处置,规范接种疫苗,就能有效预防。大家一定要摒弃“伤口小无需处理”等误区,科学认知狂犬病。尤其是家里有儿童、户外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的,要主动为他们普及知识,让我们一起形成社会联防联控意识,远离狂犬病的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