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岁小美极端减肥患进食障碍,这病咋盯上人的?
近期,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23岁的小美为满足工作对容貌的要求,半年内通过极端节食和大量运动,体重从90公斤降至65公斤。但随后她陷入节食与暴食的循环,还出现抑郁倾向,被确诊为进食障碍合并抑郁症。主治医师杨栋指出,患者将体重与自我价值绑定,认知扭曲,而进食障碍死亡率达5%-20%,需及时干预。
进食障碍是如何“盯上”你的?
进食障碍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审美压力内化是重要原因,社交媒体里“瘦=成功/被爱”的刻板印象,让患者把体重和社会接纳度划等号,形成“体重绑架”。像小美因工作外貌要求减肥,就是受这种观念影响。心理创伤也会触发该病,童年体型被嘲笑成了潜意识的焦虑源,成年职场对外貌的要求,加剧了对身材的病态关注。行为强化循环方面,节食初期体重下降的奖励,让患者更严苛控制饮食,可极端节食导致代谢紊乱,引发暴食冲动,暴食后又通过催吐或过度运动抵消罪恶感,形成恶性循环。从神经生物学机制看,大脑奖赏系统对“体重减轻”的短暂快感与暴食时多巴胺释放失衡,类似成瘾机制,让患者难以摆脱。央广网报道显示,我国进食障碍发病率近5年增长300%,25岁以下患者占比超70%,且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与进食障碍风险呈正相关。
进食障碍有多可怕?
进食障碍对身心危害极大。生理上,长期营养不良会引发多器官衰竭,如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3倍,女性停经率达50%以上。心理上,80%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症,体像障碍会导致自残倾向,还会让社会功能退化,比如因惧怕聚餐回避社交。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高达5.6%-20%,主要死因包括心脏骤停、自杀及电解质失衡。而且患者常因病耻感隐瞒症状,刻意隐瞒饮食、称重强迫行为、皮肤干枯脱发等都是典型危险信号。小美出现的心律不齐、情绪崩溃及社交退缩,就是典型症状。
得了进食障碍怎么办?
一旦确诊进食障碍,要进行科学干预。紧急医疗干预方面,需住院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进行营养支持,逐步恢复每日热量摄入至1200 - 1500大卡,同时监测心肺功能。认知行为疗法(CBT)可通过“饮食日记分析”“体像认知重构”打破“体重=价值”的思维定式,建立健康体型标准(如BMI 18.5 - 24)。家庭支持也很重要,家属要避免体重评判性语言,参与治疗计划制定,监督规律饮食与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出院后要进行长期监测,持续6 - 12个月随访,结合抗抑郁药物(用药请遵医嘱)与团体心理治疗,预防复发。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杨栋强调,减重需遵循“每周0.5 - 1公斤”原则,优先选择营养师定制的均衡食谱,而非极端节食。
如何预防进食障碍?
预防进食障碍要从多方面入手。个体层面,要建立“健康体重认知矩阵”,学习基础代谢率计算,区分“体重数字”与“健康状态”的差异;设置“社交媒体使用边界”,每日浏览健身/减肥内容不超过30分钟,关注权威健康账号而非网红案例。教育系统应将体像认知课程纳入中学健康课,开展“多元美”主题班会,消除“胖=不努力”的谬误。平台要要求减肥类内容标注“医学监督必要性”,禁止宣传“7日速瘦”等不实承诺,建立进食障碍风险内容举报机制。政策上要推动职场反体重歧视立法,禁止以身高体重作为招聘核心标准,推广“健康体重范围”而非单一审美模板。还可发起“我的健康我定义”公益活动,传递“身体多样性”价值观。 小美的案例警示我们,要打破“瘦为美”的单一标准,构建支持网络,警惕体重焦虑,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