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码未解绑损失大!5万信贷、2000元VIP快重视!
2025-09-28 11:00:01阅读时长3分钟1227字
2023年起,健康码与行程码逐步退出服务,但近期多家媒体报道,大量用户未主动解绑支付宝、微信等平台授权,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仍能被调取,已有用户因信息泄露遭遇骚扰、诈骗等问题。媒体呼吁公众尽快解除授权,并发布操作指南。
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大,这些案例要警惕!
- 直接经济损失风险:
-
金融账户盗用:黑客利用绑定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通过短信验证码或人脸识别漏洞,冒名开通网贷、虚拟货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比如某用户因未解绑,被他人盗用信息申请5万元信用贷,导致征信受损。
- 精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泄露的行程轨迹和住址信息,伪造“防疫流调”“行程异常通知”等话术实施诈骗,成功率较传统诈骗提升40%以上。
-
- 长期社会信任危机:
-
身份冒用: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个人信息注册公司、签订合同,导致受害者卷入法律纠纷。
- 持续性骚扰:被泄露的手机号和住址可能被用于房产推销、保险诈骗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
- 案例关联性:某中老年用户因未解绑微信健康码授权,被冒用身份开通视频网站VIP账号,单月损失2000元;另一用户因行程记录被获取,遭遇“航班异常”诈骗,被骗取“保证金”5万元。
用户为何未解绑?原因在这里!
- 技术机制缺陷:平台默认“一次授权永久有效”,用户需主动进入“个人信息授权管理”页面逐项取消,但界面深藏于设置菜单中,90%用户不知其存在。部分地方健康码小程序虽已停用,但未强制终止授权,形成“僵尸授权”。
- 用户认知与行为障碍:中老年群体占比超60%,普遍缺乏数字平台操作能力,仅3%能独立完成解绑。60%用户认为健康码停用后“信息自然失效”,忽视平台数据留存机制。即使知晓风险,仅15%用户因步骤繁琐选择拖延处理。
- 平台责任缺失:支付宝、微信等未通过弹窗提醒或短信通知用户解绑,也未提供“批量取消授权”功能。第三方数据公司可能通过接口留存历史数据,存在被黑客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的系统性风险。
手把手教你解绑,超详细操作指南!
- 支付宝解绑流程:进入“我的”→“设置”→“第三方服务授权管理”,在“已授权应用”中搜索“健康码”“行程卡”及相关地方小程序,逐一点击“终止授权”。验证步骤为重新进入健康码小程序,若提示“未授权登录”即成功。
- 微信解绑流程:打开“我”→“服务”→“个人信息助手”→“第三方服务授权”,在“已授权的服务”中筛选“健康医疗”类别,取消所有与防疫相关的服务授权。若地方健康码绑定在“城市服务”中,需进入对应城市页面手动解除。
- 辅助工具使用:利用“隐私保护”类APP扫描手机中未解绑的敏感授权,或通过平台“隐私设置”开启“授权到期自动回收”功能。
长期隐私防护,这些策略要牢记!
- 日常监测机制:每季度进入平台授权管理页面,清理无用授权(建议设置日历提醒)。为支付宝、微信绑定“手势密码+短信验证”双重登录保护,降低账户被盗风险。
- 信息最小化原则:在非必要场景(如扫码点餐、社交应用)拒绝提供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使用“隐私号码”服务替代真实手机号进行注册。
- 反诈技能提升:学习识别“官方客服”诈骗话术(如索要验证码、要求屏幕共享),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 法律维权路径:若发现信息泄露导致损失,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个人信息保护法》维权申请,要求涉事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不容忽视,及时解绑并做好长期防护,才能有效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