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登山风险应对

25岁姑娘登顶‘魔鬼峰’,高海拔登山风险咋应对?

作者:范致远
2025-10-02 09:45:01阅读时长2分钟900字
保健科急性高山病高海拔登山氧气分压红细胞携氧高山病症状肺水肿脑水肿科学监测极端气候冻伤防护高热量流食心理健康专业向导卫星电话制氧机

近期,25岁的黑龙江肇东姑娘李娜成功登顶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创华人最小年龄登顶纪录,还在峰顶展示家乡宣传横幅。不过,道拉吉里峰以极端气候和复杂地形闻名,被称为“魔鬼峰”,高海拔登山对健康有诸多威胁,即便李娜自称“无高原反应”,潜在风险仍不容小觑。

高海拔登山,急性健康风险咋应对?

在高海拔地区,氧气分压下降,红细胞携氧能力不足,易引发急性高山病(AMS),出现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发展为肺/脑水肿。虽然李娜年轻体质好,但也不能完全免疫风险,需要通过科学的阶梯式适应,如逐步抬升海拔、监测血氧饱和度来应对。对于AMS,有不同的症状分级处理方式。轻度AMS需暂停攀登、吸氧、服用乙酰唑胺;中重度则需立即下撤,HAPE患者需高压氧舱或直升机撤离。2019年道拉吉里峰曾因HAPE导致3名登山者遇难,这凸显了科学监测的重要性。此外,持续低氧还可能引发慢性高山病(CMS),表现为持续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需要长期随访心脏功能,李娜多次攀登的累积效应值得警惕。

极端环境下,多维度健康威胁咋防护?

道拉吉里峰峰顶气温可达-40℃,风速超30米/秒,皮肤暴露部位10分钟内就可能冻伤。李娜通过定制羽绒鞋垫解决了登山鞋摩擦问题,但面部、手指等易损部位仍需严格防护,要使用防水透气面料减少失温风险。在高海拔地区,食欲减退会导致热量摄入不足,李娜需要通过高热量流食,如能量胶、坚果来维持基础代谢,避免肌肉分解,团队也应配备便携加热设备确保食物温热以刺激食欲。同时,孤立环境易引发焦虑、判断力下降,年轻登山者可能因自信过度忽视撤退信号,所以需要像李娜团队一样设定明确的“下撤阈值”,如血氧低于80%强制返程。

从李娜案例看,风险控制与健康管理有啥启示?

李娜通过模拟高原舱训练提升了红细胞携氧能力,登顶前完成3000米以上海拔适应期,遵循了国际登山协会“爬高1天休息1天”的原则。她定制的羽绒鞋垫既解决了摩擦问题,又提升了保暖性,这反映出装备适配对预防冻伤、运动损伤的重要性,登山靴、冰爪、氧气瓶等装备的冗余备份也是减少意外的关键。此外,专业向导团队携带卫星电话、便携式制氧机,并与尼泊尔急救中心建立联络,确保了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李娜的“无反应”状态可能源于严格的预案而非侥幸心理。 李娜的壮举令人钦佩,但高海拔登山健康风险大,需科学准备、优化装备和完善预案,敬畏自然、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