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必看!掌握儿童急救‘黄金四分钟’保障孩子安全!
儿童意外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儿童因意外伤害导致伤亡。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显著降低伤害程度。近期媒体就报道了多起儿童溺水、窒息等典型案例,着实令人痛心,也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不同类型儿童意外伤害的正确处理方式。
溺水事故:如何正确救护与预防?
溺水已成为儿童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全球溺水死亡率不容小觑。然而,很多人在溺水急救方面存在误区,比如“倒挂控水”这种伪科学急救法,其实会延误黄金抢救时间,因为溺水后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呼吸和循环,而不是先控水。 正确的施救流程如下:
- 环境安全评估:施救前要先确保自身和溺水者所处环境安全,避免二次危险。
- 判断意识呼吸:迅速判断溺水者有无意识和呼吸。
- CPR操作要点:对于婴儿和儿童,CPR手法存在差异。婴儿需用两手指按压胸部,而儿童可用单手掌根按压。
- AED使用时机:若现场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确认需要除颤时应尽快使用。 预防溺水同样重要,居家时要做好水源隔离,如给浴缸、水桶等加盖;带孩子游泳时,监护人要具备专业资质;还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开展防溺水教育,提高孩子的防溺水意识。
外伤类伤害:怎样科学处理?
擦伤、骨折、动物咬伤等外伤类伤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急诊科数据显示,家庭意外伤害占比不低。在处理外伤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像“拔出异物”“用草药敷伤口”等,这些做法可能会造成二次感染或神经损伤。 不同程度的外伤应分级处理:
- 小伤口:先清洁伤口,再用碘伏等消毒,最后用创可贴或纱布覆盖。
- 大出血:立即压迫止血,用绷带等固定伤口,然后尽快就医。
- 颈椎骨折:千万不能盲目整体搬运,避免加重损伤。 家庭中可以自制固定夹板,用硬纸板和绷带即可。不同部位骨折的固定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手臂骨折可将硬纸板放在手臂外侧,用绷带固定;腿部骨折则可将硬纸板固定在腿部两侧。
烧烫伤急救:黄金操作是什么?
我国儿童烧烫伤年发生率约15%,热损伤会对细胞造成严重破坏。但很多人在烧烫伤急救时会采取错误做法,如“涂牙膏/酱油”“冰敷”等,这些做法会导致组织坏死。 正确的“冲 - 脱 - 泡 - 盖 - 送”五步流程如下:
- 冲:用15 - 20℃的流动清水冲洗伤处30分钟左右。
- 脱:在冲洗的同时,轻轻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
- 泡:将伤处浸泡在冷水中。
- 盖:用清洁的布料覆盖创面。
- 送:尽快送往医院。 家庭也应制定应急方案,比如常备室温自来水桶,当孩子发生烧烫伤时可立即使用;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些儿童烫伤后心理安抚话术模板,缓解孩子的恐惧和疼痛。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则大揭秘
美国儿科学会统计的窒息致死案例显示,气道阻塞引发缺氧性脑损伤的时间窗非常短。传统的“拍背法”“吞饭团”等做法与海姆立克法存在很大的生物力学差异,效果不佳。 不同年龄段的急救方法如下:
- 婴儿:将婴儿俯卧在施救者手臂上,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根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连续拍打5次;若无效,将婴儿翻转仰卧,用两指按压乳头连线下方胸部5次,两者交替进行。
- 1岁以上儿童:施救者站在孩子背后,双手环抱孩子腹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孩子腹部。
- 肥胖者:可采用改良姿势进行急救。 预防气道异物梗阻,要注意食物形态安全,食物切块直径应大于3cm,进食时要禁止孩子跑跳。
中暑急救:温度管理很关键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儿童热射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体温调节中枢失衡是中暑的重要机制。但在中暑急救时,“物理降温过度”“强行喂退烧药”等误区也很常见。急诊医学指南明确,核心体温>40℃时才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中暑急救的“环境 - 体位 - 降温”三级响应如下:
- 环境:迅速将孩子转移到阴凉处。
- 体位:让孩子平卧,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
- 降温: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冰敷,但要避开心前区。 高温时段,家长要做好风险评估,每日10:00 - 16:00尽量避免孩子户外活动,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车内留童警示装置,防止孩子被遗忘在车内。
家庭急救物资:如何配置才合理?
根据美国红十字会家庭急救包标准,家庭急救物资可分为经济型和进阶级配置。关键物品的使用场景如下:
- 医用剪刀:在去除衣物时非常方便。
- 冰袋:可用于降温,但要注意温度控制,避免冻伤。 同时,要做好物资管理,标注碘伏开封后的有效期,建立药品过期预警机制。当缺乏专用器械时,也可以用毛巾卷制作临时夹板。 在儿童意外伤害急救中,有一个“黄金四分钟”法则,在这四分钟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大大提高孩子的生存几率。家长们要建立家庭应急演练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模拟情景训练,提升实际操作熟练度。此外,还要定期更新急救知识库,关注权威医学期刊发布的最新指南,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份安全保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