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人易患带状疱疹?如何预防?一文读懂!
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或“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疼痛性疾病。几乎所有成年人体内都携带这种病毒,它在初次感染水痘后潜伏于神经节,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攻击神经系统。我国带状疱疹发病率逐年上升,年新增病例数百万,其中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40%,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带状疱疹有多可怕?一文读懂其危害
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包括单侧躯干或面部出现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伴随剧烈疼痛,如电击、刀割或火烧感,疼痛强度可达7.3/10,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急性期病程通常2-4周,但病毒攻击神经可能导致长期并发症。最严重的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90天。这种疼痛源于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发作性剧痛,患者对轻微刺激(如衣服摩擦)异常敏感,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社交回避。约9%-34%的患者会发展为PHN,其中30%-50%疼痛持续超1年,部分达10年。糖尿病患者PHN发生率比健康人高1.8倍,而免疫抑制人群可能出现播散性感染,危及生命。此外,病毒具有接触传播风险,可通过患处皮疹传染给未感染过水痘的儿童、孕妇或免疫低下者,成为家庭健康隐患。经济负担方面,带状疱疹导致年均医疗支出增加,PHN患者支出比非PHN患者高40%,并可能降低劳动能力,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
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何时预防最佳?
带状疱疹发作的核心诱因是免疫力下降。65岁以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平均下降38%以上,病毒复苏风险高,7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是0至17岁人群的10.81倍。慢性基础病患者风险显著增加:心脏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发病风险分别为非患者的2.76倍、2.67倍、2.12倍和1.88倍。其他风险因素包括长期精神压力、睡眠障碍、营养不良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这些可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降低病毒控制力,使发病率提高47%。中青年人群也不容忽视,尤其高压环境下的白领女性,发病率可能提高1.8倍。预防的关键是50岁开始接种疫苗,因为50岁以上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下降,60岁以上患者PHN发生率比50岁组高2.3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对50岁人群保护效力达97%,60岁以上为89%,接种两剂间隔2个月,效果可持续超10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期(HbA1c<8%)接种效果更佳。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BMI<24、膳食摄入10g膳食纤维和1.2g/kg体重蛋白质,可提升免疫力。
如何科学应对带状疱疹?这份指南请收好
无禁忌症的50岁以上人群,尤其PHN高风险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适合接种疫苗。但急性感染期、免疫抑制治疗期(如化疗中)或对疫苗成分过敏者需暂缓。接种后常见注射部位红肿或肌痛,一般2-3天缓解,接种后应观察30分钟。发病后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缩短病程,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能减轻疼痛。PHN患者需多学科治疗,包括神经阻滞、经皮电刺激和认知行为疗法。基层医疗机构可将筛查纳入老年人年度体检,医保部门探索费用分担机制以提升接种覆盖率。2013年6月,知名媒体人杨澜作为公益倡导大使,呼吁50岁以上中老年人关注带状疱疹风险,强调疫苗接种结合健康管理的价值,助力守护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