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尼可地尔、美托洛尔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相关结果中的应用数据
Data on administration of cyclosporine, nicorandil, metoprolol on reperfusion related outcomes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仍然较高。大量心肌损伤与再灌注期间发生的线粒体事件密切相关。在PCI过程中,已使用多种直接或间接靶向线粒体的药物,并对其对致命(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因心力衰竭住院)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测试,但结果存在矛盾。本文汇集了15项试验的数据,旨在分析药物干预相对于安慰剂对结果的影响。此外,还进行了亚组分析,仅考虑了关于环孢素或尼可地尔的随机对照试验,排除了一项关于美托洛尔的试验,并比较了具有随访数据的试验。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最终梗死面积是决定患者后续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尽管实验室研究表明进一步的保护是可能的,但目前仅有少数针对线粒体的药物成功通过了临床试验。因此,线粒体仍然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新疗法的潜在未开发目标。
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靶向线粒体成分或通路的药物并未显著降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比值比分别为0.9,95%置信区间0.7-1.17和0.92,95%置信区间0.69-1.23)。然而,这些药物显著降低了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比值比0.64;95%置信区间0.45-0.92),并提高了左心室射血分数。例如,环孢素在减少梗死面积方面表现出潜力,而尼可地尔则在改善心肌功能方面显示出一定效果。然而,美托洛尔的长期效益仍需进一步验证。
尽管如此,许多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试验设计、样本量、药物剂量以及随访时间等因素有关。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线粒体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其在预测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潜力。此外,针对线粒体功能的新疗法可能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