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Unspecified Other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ssociated disorders (TM1)
编码SC2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ssociated disorders (TM1)、未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
未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系统检查排除ICD-11中所有特指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特异性感染、肿瘤、明确解剖畸形)。
- 复合临床表现: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至少2项典型症状(异常阴道分泌物、下腹痛、月经异常)。
- 至少1项典型体征(生殖道红肿/触痛、影像学结构异常)。
-
支持条件(综合评估依据):
- 多维度异常证据:满足以下任意2类异常:
- 内分泌异常:FSH/LH比值异常(>3或<0.5)或雌二醇水平超出黄体期参考范围(<50 pg/ml或>300 pg/ml)。
- 炎症标志物:CRP>10 mg/L且ESR>20 mm/h。
- 微生物学证据:阴道分泌物涂片显示菌群失调(Nugent评分≥7分)但无特异性病原体。
- 多维度异常证据:满足以下任意2类异常: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排除性诊断" + "复合临床表现"。
- 若存在"多维度异常证据",可提高诊断确定性(特异性>85%)。
二、辅助检查
-
诊断路径树:
┌───────────────┐
│ 初步评估(病史+体检) │
└───────┬───────┘
↓
┌───────────────┐
│ 一级检查 │
│ • 阴道分泌物检测 │
│ • 盆腔超声 │
│ • 基础性激素六项 │
└───────┬───────┘
↓
┌───────────────┐
│ 二级检查(异常时启动) │
│ • 宫腔镜/腹腔镜 │
│ • 抗苗勒管激素检测 │
│ • 盆腔MRI │
└───────┬───────┘
↓
┌───────────────┐
│ 三级检查(疑难病例) │
│ • 全外显子组测序 │
│ • 免疫组化染色 │
└────────────────┘ -
判断逻辑:
- 阴道分泌物检测:
- Nugent评分≥7分但未检出滴虫/念珠菌 → 支持菌群失调相关性病变。
- 白细胞酯酶阳性+pH>4.5 → 提示非特异性炎症。
- 盆腔超声:
- 子宫内膜厚度>15mm伴不均质回声 → 需宫腔镜排除内膜病变。
- 卵巢多囊样改变(PCOM标准)但无高雄表现 → 指向未分类卵巢功能障碍。
- 宫腔镜检查:
- 发现局灶性内膜充血但活检无恶性证据 → 符合TM1的未特指病理改变。
- 阴道分泌物检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
FSH/LH比值 | 卵泡期:1.0-2.5 | >3提示卵巢储备下降,<0.5可能为多囊卵巢倾向 |
雌二醇(E2) | 黄体期:50-300 pg/ml | <50 pg/ml提示黄体功能不足,>300 pg/ml需排除卵巢过度刺激或功能性囊肿 |
AMH | 1.0-4.0 ng/ml | <1.0 ng/ml提示卵巢功能减退,>4.0 ng/ml需结合超声排除多囊卵巢 |
CA125 | <35 U/ml | 35-100 U/ml可能提示盆腔炎性疾病,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
阴道分泌物pH值 | 3.8-4.5 | >4.5提示菌群生态失衡,需结合Nugent评分 |
子宫内膜厚度(超声) | 增殖期:4-8 mm | >15mm伴异常血流信号需活检排除癌变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通过"排除法"确立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异常和影像学特征三维证据。
- 检查优先级:先完成特异性病原体检测及结构评估,再推进内分泌和免疫学检测。
- 鉴别重点:需与早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相关性盆腔病变)进行严格鉴别。
参考文献:
- ICD-11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分类标准(WHO, 2022)
- FIGO生殖道感染诊断指南(2023修订版)
- ACOG实践公告:非特异性盆腔疼痛管理(2021)